盡管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主人家卻不認為他是棄世隱居或者逃避現實,他隻是選擇了離開而已。他也不打算奮起反抗,因為一切逆時代的作為都是徒勞。盡管已遠離政治的旋渦,畢竟是來自世代擔任國政的上層家庭,他仍然會不由自主地關注時代潮流的變遷,即世間的動態。雖然元老院議員的身份已徒有虛名,自幼接受的領導階層必不可缺的“教養科目”造就了其敏感的政治觸覺。
他如果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或許會跟隨著尤裏烏斯?愷撒渡過盧比孔河;如果是公元1世紀的話,也許會成為奧古斯都的秘書官之一,為各項製度的改革及鞏固而勞心勞神,無暇回到別墅享受悠閑的田園生活。或者再晚一點,身處公元2世紀,那麼他可能會陪伴著哈德良皇帝在帝國的各個邊境視察,重新探討和部署遼闊的羅馬帝國的國防安全以及統治製度,在年富力強時,為國家作出貢獻。遺憾的是,他所處的是公元4世紀的羅馬。
即使有滿腔的熱情願意為國防安全盡一己之力,元老院也沒有資格涉入軍事。當時羅馬皇帝的統治手段,已逐漸趨向於東方國家專製的君主製,對於這些接受過良好教育、來自羅馬傳統的元老院階層的人而言,麵前似乎立著一座無形的高牆,就算選擇在皇帝手下做一名官員,也是前途莫測。這就是公元4世紀時的羅馬的現狀。不過,像他這樣知識淵博、精力充沛的男子,隻要有心,即使在不盡如人意的形勢下,仍然有一條光明之路可走。
他可以成為基督教教會的神職人員。是否曾經接受過洗禮並不重要,事實上,許多人都是在擔任了神職之後,才接受洗禮的。尤其是像他這樣來自上層社會、具有良好的教養和淵博學識的人,甚至不需要從底層做起,直接就可以擔任主教。
但是,他不願意向現實再三妥協。這倒並不意味著他對羅馬傳統的多神教有強烈的信仰,隻是不想皈依基督教而已。在那個時代,和他有著類似想法的人,大多會醉心於希臘哲學的某一神秘的教派。然而在他看來,那些東西不具備宣導、說服人民的力量,完全屬於知識人小圈子裏的自我滿足。他不喜歡與這類人物打交道,就算是聚餐閑聊,也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
他作出了選擇。既然現實如此,索性就做一個被基督教徒所蔑視的“異教徒”,度過餘生。無論世間如何變化,隻要有這個別墅得以安身就好。
生活在時代變遷期間的人們,有以下三種生存方式可以選擇:一、順勢而為。
二、逆流而上。三、全身而退。
接下來在本書中,我要講述的就是選擇了這三種不同生存方式的男人們的故事。我會站在別墅主人的立場,即選擇了全身而退的人的視角來展開論述。這並不是因為我已經知道了帝國即將終結的命運,刻意采用這個角度切入主題,而是與其他兩種生存方式相比,我對第三種選擇更有共鳴。
最後,請允許我再補充一點。在迄今為止《羅馬人的故事》係列的各冊中,我都盡量地多向大家介紹一些“羅馬人的臉”,希望大家先觀察一下古人的臉,再進入故事。本書中介紹的羅馬人,與以往出現的各種麵孔非常之不同。大家看了或許會有所懷疑:這真是羅馬人的長相嗎?本書封麵挑選的是享有聖人之譽的米蘭主教安布羅西烏斯(Ambrosius,又譯安布羅斯)。在公元4世紀的曆史名人中,安布羅西烏斯是為數不多的出身於首都羅馬的羅馬人。與他出身背景相似的,還有在《羅馬人的故事1?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的尤尼烏斯?布魯圖、《羅馬人的故事2?漢尼拔戰爭》中的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以及《羅馬人的故事?愷撒時代》中的主人公尤裏烏斯?愷撒。如果各位對安布羅西烏斯的容貌感到不可思議,不妨請參考一下我以下的論述。
在描繪人物的相貌,尤其是統治者的相貌時,除了忠實於事實,作者更想傳達的是他對筆下人物的觀感。因此出現在作品中的達官貴人或一朝天子,往往都是創作者心目中能夠代表時代的人物形象。即使是最接近於事實的照片,它所反映的內容,也會因為攝影者的視角不同而產生背離現實的現象。手工製作的雕像或者鑲嵌畫之類的作品,就更容易摻入創作者主觀的詮釋。
我在作品中向大家推薦的,都是領導時代的風雲人物的臉,它們都是藝術家們根據那個時代人民理想中的領袖形象製作而成。因此,迄今為止我所介紹的“羅馬人的臉”,是主人公實際的長相和人民所期望的形象的混合體。
鑒於以上理由,安布羅西烏斯的麵容,才會和與他同樣出身於首都羅馬的西庇阿、愷撒在觀感上有如此懸殊的差異。同樣,出身於行省的圖拉真、哈德良的風貌,也與出身於首都的公元4世紀的這位聖人千差萬別。即使是君臨天下的領袖,其容貌也不可避免地會打上時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