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37—361年在位)
鏟除異己
第一位承認基督教為合法的宗教、因而被後人尊稱為“大帝”(magnus)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us IMagnus)死於公元337年5月22日。當時,他親自率軍參加波斯戰爭,離開帝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現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渡海到達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Nicomedia)之後不久,一病不起,最終與世長辭,享年62歲。君士坦丁的在位時間,如果從他早年爭奪皇位時期算起,長達30年;從他戰勝了對手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統治了西羅馬帝國之後開始計算,也有25年。而他擊敗了最後一個對手李錫尼(Licinius),成為羅馬帝國獨一無二的統治者則有13年。可以說君士坦丁是在實現了他一生所有的野心之後離開了人世。因此,世間對他的死亡沒有產生疑問,更沒有陰謀、暗殺之類的傳聞。
不算他最初負責軍務的“愷撒”(副帝)時代,從他一手掌握了帝國軍政兩大權力,成為最高統治者的“奧古斯都”(正帝)的公元312年開始,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經曆了四分之一個世紀,超過了以政權穩固而著名的五賢帝。在曆代的羅馬皇帝中,他的在位時間僅次於在位40年的開國皇帝奧古斯都。皇帝統治時間的長久,意味著其製定的政策大多都能在其生前得到貫徹落實,想來君士坦丁應該是死而無憾。至於同大國波斯的戰爭,由於還沒有正式開戰,可以隨時中止。當時的形勢並非因受到波斯國王的攻擊而不得不戰,中止戰爭並不會給羅馬帶來不利。換言之,波斯王國對公元337年的羅馬帝國而言,根本構不成威脅,不過是期望開戰的羅馬因為最高司令官的死亡,將戰爭延期罷了。
雖然君士坦丁在前往波斯戰爭的途中死亡,卻沒有給人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印象。羅馬帝國西起泰晤士河,東至幼發拉底河,北沿萊茵河、多瑙河,南到撒哈拉大沙漠的遼闊疆土,在他生前始終維持著統一的局麵。即便不是基督徒,羅馬市民大概也不會反對授予他“大帝”的尊稱。依照傳統,君士坦丁大帝他應該被授予“神君”(divus)的稱號,然而一神教的基督教,非但不承認其他神靈,甚至就連近似神的存在也不認同,因此君士坦丁的尊稱隻能改為與英文great同義的magnus(大帝)。順便提一筆,君士坦丁在臨終前接受了洗禮成了基督徒,所以,他的遺體沒有以羅馬傳統的方式火葬,而是遵照基督教的習慣進行了土葬。
對於最高執政者而言,其任期中最後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決定接班人,以及為權力平穩交接鋪平道路。君士坦丁大帝生前對此也作了詳細的部署。在他去世的前兩年,已經將廣闊的帝國劃分為五個區域,選定了各個區域負責防衛與治理的統治者,並將此決定公之於世。這是君士坦丁為了避免在自己身後發生繼承權之爭所采取的預防措施。他自己為了鏟除對手,消耗了大半的壯年時期,個人的經曆讓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內亂必須掐滅在萌芽期。不過,我還是要說一句,當年點燃內亂之火的,正是青年時期就野心勃勃的君士坦丁本人。
憑借著過人的本領登上權力最高峰的君士坦丁,膝下有四個親生的兒子。不過,他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兒子克裏斯普斯(Crispus),雖然獲得了“愷撒”(副帝)的地位,卻因為與繼母、皇後法烏斯塔(Fausta)亂倫私通,被君士坦丁處死。同時被處死的法烏斯塔皇後生前與君士坦丁生有三個兒子,按照年齡順序,依次是君士坦丁二世(Flavius Claudius Constantinus)、君士坦提烏斯(FlaviusIulius Constantius)、君士坦斯(Flavius Julius Constans)。君士坦丁去世時,他們分別是20歲、19歲和17歲,當時都已經擁有“愷撒”的稱號。如果君士坦丁大帝將帝國交給自己的兒子們,似乎也很合乎常理,不過他沒有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