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擁有“愷撒”稱號、身兼副帝和皇位繼承人身份的年經人——大帝的次子君士坦提烏斯、侄子德魯馬特烏斯和漢尼拔利阿努斯。
德魯馬特烏斯和漢尼拔利阿努斯的生父,即已故大帝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弗拉維烏斯?德魯馬特烏斯。
弗拉維烏斯?德魯馬特烏斯的胞弟尤裏烏斯?君士坦提烏斯(Julius Constantius)。他是12歲的加盧斯和6歲的尤裏安的父親。兩個孩子可能因為年紀太小,沒有出席葬禮。
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期間,他的兩位同父異母的兄弟都沒有能夠憑借皇室成員的特殊身份而獲得顯要的公職或者擔當過重要的國務,似乎是一直待在皇宮裏虛度人生。按照慣例,先帝的葬禮結束之後,元老院就應該立即作出決議,將“愷撒”升格為“奧古斯都”,即副帝晉升為正帝。然而,不知何故,元老院沒有在公元337年6月通過這個決議。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正帝的問題卻始終懸而未決。就在這個時候,帝都君士坦丁堡的皇宮內發生了一場血腥的慘案。由於沒有任何曆史記錄,所以無法確定慘案發生的具體時間,根據推測大約在7月的某一天。
除了君士坦提烏斯之外,出席葬禮的皇室成員全部遇害。大帝的其他親屬中活下來的隻有12歲的加盧斯和6歲的尤裏安。或許是因為他們年紀太小,讓凶手動了惻隱之心,也可能是這場慘案的幕後凶手下令要保全兩個孩子的性命。兩位少年在無人保護的情況下,能夠躲過一劫,其中肯定有著不為人知的原因。
除了大帝的血親,他生前的親信也成了這場慘案的犧牲者,近衛軍團長官阿布拉維烏斯便是其中一人。在公元4世紀的羅馬,近衛軍團長官雖屬軍職,實際卻擔任著首相的職務,權力次於皇帝。與阿布拉維烏斯同時遇難的,還有他手下的不少高官。
眾多的位高權重者一夜之間死於非命,按常理判斷,凶手必定在事前經過了周密的安排。如果背後沒有一個清晰的指揮係統,皇宮內的屠殺行動是不可能順利進行的。
然而,這場發生在帝國首都的皇宮內、死亡人數據說超過50人的血案,最終能夠確認身份的隻有四五個人而已。事情究竟發生在何月何日,直接行凶的到底是些什麼人,一概不明。既然連這些基本的情況都不明不白,當然就更別想了解誰是真正的幕後主謀。即使眾人心中存疑,在那個時代也隻能噤聲不語,更不敢留下隻字片語。
包括兩位副帝在內的大帝的四位親屬以及眾多的重臣遭到了殺害,君士坦提烏斯終究不能夠裝聾作啞。畢竟,案發當日他人在現場的事實,眾所周知。
於是,這位19歲的年輕人發表了簡短的聲明。聲明表示,雖然他本人案發時在皇宮,但與此次事件毫無關係。凶手們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意誌發動了這場暗殺,因為他們認為羅馬帝國的皇位應該由先帝的三個親生兒子來繼承。
自打一開始,大家就認定大屠殺的行凶者是君士坦提烏斯手下的官兵。但是這些人的姓名從未被公開,也沒有任何人因此受到懲罰。災難中幸免的12歲和6歲的兩位少年,托付給了由尼科米底亞主教晉升為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優西比烏(Eusebius),正是他為臨終前的君士坦丁大帝主持了受洗儀式。優西比烏是與三位一體派對立的阿裏烏斯派(Arianism)的代表人物。他非常清楚,君士坦提烏斯將兩位王子交給他,並不是希望他能夠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教育,而是要他監視這兩位潛在的皇位競爭者。優西比烏日後對於兩位王子的管教異常嚴格,這種執著似乎不像是出於對皇帝的忠誠,而是來自他個人對基督上帝虔誠的信仰。
盡管皇室半數的成員以及眾多的高官在一夜之間慘遭殺害,世間的反應卻表現得異常遲緩,準確地說是沉默。仿佛巨大的岩石落入湖中,卻沒有濺起半點水花,給人一種詭異的感覺。或許是因為事件之後需要一段冷靜期,讓那些雙手沾滿了鮮血、處於異常亢奮狀態的劊子手逐漸恢複平靜。尤其是這些人原本就以殺人為業,為了避免他們激烈的情緒進一步上揚而導致局勢失控,必須加以嚴格管製。這對幕後主謀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事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