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們並沒有放棄之前作為管家的權力,在君主專製的製度下,越是接近權力者,所能獲得的利益就越豐厚。他們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集團和組織機構。這意味著,於公於私原本都應該屬於皇帝的皇宮內,如今卻布滿了宦官的勢力。
這股宦官勢力,較之其他的小圈子更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雖然喜怒不言於表,但他們的內心都充滿了對健全男人的仇恨。這種情緒發展的結果,自然就會在組織內形成一種與憎恨互為表裏的嫉妒情緒。嫉妒容易演變為陰謀,為了自保而建立起的排他性組織,最終往往會變成間諜組織。公元3世紀的羅馬皇帝們,如果對士兵的不滿掉以輕心,會引來殺身之禍;而在公元4世紀,皇帝們則要時常提防著宦官們的嫉妒之心。日趨東方化的皇宮,沒有宦官會陷入癱瘓,但過度聽信他們的讒言,又可能會將國家的棟梁之才送上刑場。
一人退場
公元337年9月在潘諾尼亞行省,由三位“奧古斯都”(正帝)決定了分治帝國的方針。由於這是親兄弟之間的協議,所以大家都認為能夠持續長久。何況,當初會談的氣氛平和,沒有發生過任何的爭執。可是在議席上爽快答應的一個人,不久之後就開始起了疑心,感覺自己吃了虧。這種事後反悔型的人,身邊如果有人能及時地給予提醒,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想法不過是一種被害君士坦丁二世妄想,那麼事情可能也就到此結束了。可惜,君士坦丁二世的身邊沒有這樣能夠作出冷靜判斷的親信,或者是因為這位才20歲出頭、政治經驗不足的年輕人,過度聽信了宦官們的讒言。
兄弟三人的會談結束了,從多瑙河中遊一帶回到萊茵河地區沒過多久,長兄君士坦丁二世滿腦子全是受騙上當的想法。二弟君士坦提烏斯不僅全盤收獲了被殺的漢尼拔利阿努斯所屬的領地,而且還將德魯馬特烏斯所管轄的色雷斯也占為己有。三弟君士坦斯則接收了包括達契亞、馬其頓以及希臘在內的德魯馬特烏斯所屬的半數以上的區域,擴大了原本的勢力範圍。而君士坦丁二世作為長兄,卻沒有任何的改變,這讓他深感不滿。按理說,如果有什麼要求,應該在事情決定之前提出。不過,君士坦丁大帝的這位長子的性格似乎愛事後反悔。他向三弟提出了割讓北非的要求,被君士坦斯一口拒絕。此刻,唯一能夠介入兄弟之爭的君士坦提烏斯又遠在東方,波斯王國利用大帝死亡之際,正頻頻地發起挑釁,形勢不容他返回西方調解兄弟間的糾紛。
於是,大哥與小弟之間就北非歸屬權問題爭吵不斷,小弟對大哥的要求好像沒有完全當真,態度上有些敷衍了事,大哥終於忍耐不住了。
君士坦丁二世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攻入了意大利北部。這場軍事行動盡管利用了君士坦斯前往達契亞、人不在軍營的好機會,卻沒有在事前作好周密的部署。最初軍隊輕鬆地穿越了北意大利,但在前往君士坦斯的大本營潘諾尼亞的途中,遭到了君士坦斯部隊的阻擊。
這場發生在阿奎萊亞(Aquileia)附近的戰鬥,很快就決出了勝負。打了敗仗的士兵四處逃散,無人護駕成了光杆司令的君士坦丁二世被俘,像一名小卒般地遭到殺害,遺體被扔進附近的河裏。人在達契亞的君士坦斯,是在事後才從手下那裏得知了長兄率兵襲擊以及戰敗身亡的消息。君士坦丁大帝一世的長子,就這樣早早地退出了政治舞台,年僅23歲。由於沒有找到遺體,所以身後連墓碑都沒有一塊。他沒有接受過洗禮,基督教教會對他的死也采取了不聞不問的態度。君士坦丁二世死於公元340年,與他父皇的辭世僅隔了三年。君士坦丁二世死後,有關他所屬區域的分割,剩下的兩兄弟竟然沒有經過協商,三弟君士坦斯名正言順般地接收了曾經屬於長兄的不列顛、高盧以及西班牙。這位20歲的年輕人,如上圖所示,占有了羅馬帝國三分之二的疆域。作為二哥的君士坦提烏斯容忍了弟弟這種獨斷專行的做法,甚至沒有作出口頭上的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