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點是君士坦提烏斯作為皇帝擁有的優勢,那就是皇帝有權以叛國罪懲處殺害正統皇帝君士坦斯的謀權篡位者,加上叛亂者是軍隊的將官,所以還可以對他們再追加一條反叛最高司令官的罪名。也就是說,這些人同時觸犯了帝國法律的刑事法和軍事法。因此,皇帝作為帝國司法和軍事的最高執行者,率軍西進討伐叛逆者的行為名正言順,足以獲得帝國民眾的認可。民眾認可等同於支持。這代表戰爭期間皇帝的軍隊在軍糧補給等各方麵都不會有後顧之憂。
出乎意料的是,波斯國王沙普爾爽快地答應了君士坦提烏斯提出的停戰協定。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波斯軍隊向羅馬最東端的城塞尼西比斯(Nisibis)發起的進攻接連失敗,讓親自指揮戰鬥的沙普爾顏麵掃地。古羅馬時代的尼西比斯,現今是與敘利亞國境接壤的土耳其的努塞賓(Nusaybin)。公元338年,波斯軍隊曾經對這個城市發起了連續60天的進攻,之後在公元346年用了80天的時間以及眼下的公元350年消耗了百日以上,每每以失敗告終。這主要歸功於羅馬軍的頑強抵抗,然而,在波斯方麵看來,12年間發起三次進攻,都無法攻破尼西比斯這樣一個小城塞,實屬無能,沙普爾在宮廷內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
戰場失利的同時,波斯王國的東北部又遭到蠻族的入境。這個地區如今位於伊朗和阿富汗的北部。如果羅馬的邊境多瑙河流域遭到蠻族的大舉侵略,羅馬帝國的皇帝無論人在羅馬還是在君士坦丁堡,都不能坐視不理。同樣,波斯國王沙普爾也無法對設在美索不達米亞中部(在今伊拉克境內)的首都的危機袖手旁觀。特別是像波斯王國那種君主專製色彩濃厚的國家,心懷不滿的臣子們經常會利用外敵入侵的機會推翻現有的政權。因此對於波斯國王而言,對付侵略國土的北方蠻族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情。
鑒於以上的原因,羅馬皇帝提出的停戰協議,對於波斯國王沙普爾而言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停戰協定之所以能夠迅速地簽署,正因為雙方利害關係一致。這樣,羅馬皇帝無須擔心東方的戰情,集中精力對付西方的敵人,而波斯國王也可以心無旁騖地迎戰來自北方的蠻族。
君士坦提烏斯皇帝率軍西進的消息,也傳到了高盧的僭主馬格嫩提烏斯那裏。最初他考慮到自己是蠻族出身,恐怕引發民眾的不滿,推舉了羅馬的行政官僚馬塞利努斯繼位。可不久之後,這位傀儡皇帝便銷聲匿跡,最終還是由馬格嫩提烏斯本人登基稱帝。馬格嫩提烏斯稱帝之後,整個局勢變得更加混亂和複雜。駐守在伊利裏亞防衛多瑙河中部流域的軍團,得知蠻族人稱帝大為不滿,進而也擁立了自己的司令官維特拉尼奧(Vetranio)為王。原本君士坦斯一人獨占的地區,因此出現了兩帝並立的情形。對形勢深感不安的馬格嫩提烏斯,向正朝西壓進的君士坦提烏斯提出了和談的建議。
馬格嫩提烏斯提出的條件是,任命他本人為“愷撒”(副帝),負責高盧、不列顛以及西班牙行省的統治和防衛。作為交換,他的軍隊絕不會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向東擴張。
君士坦提烏斯將馬格嫩提烏斯派來談判的使節團成員統統關進了大牢,隻留下一個人,叫他把拒絕談判的答複帶回給馬格嫩提烏斯。第二天,君士坦提烏斯召集重臣,發表了一段講話,他表示拒絕談判是因為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君士坦提烏斯的這種手法,讓人不由得聯想到,“托夢”曾是君士坦丁大帝生前最擅長的伎倆。
32歲的皇帝是這樣說的:
昨晚就寢之後,君士坦丁大帝的身影出現在我的麵前。他雙手抱著我慘遭殺害的弟弟君士坦斯,用他那熟悉的聲音要求我,向殺害他兒子的人複仇,不得向任何人割讓帝國的領土。他說,隻要我聽從父皇的忠告,他就會保佑我獲得最後的勝利和不朽的榮光,戴上正義的冠冕。
在場的重臣們無人表示異議。既然是君士坦丁大帝托夢傳達旨意,自然無法抗拒。君士坦丁大帝辭世13年,其榮威依然不減,而他兒子君士坦提烏斯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