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的是,他父親去世14年,餘威猶在。具體來說,就是軍中還有不少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老兵。其中一位法蘭克人出身的騎兵團團長西爾瓦(Sylvanus)帶著他的手下,拋棄馬格嫩提烏斯,投奔了大帝之子君士坦提烏斯。馬格嫩提烏斯的兵力因此減至3.6萬人,相反,君士坦提烏斯的隊伍則超過了8萬人。
發生在公元351年9月28日的會戰,沒有如君士坦提烏斯所願,在他父親贏得最終勝利的幸運之地西巴萊(Cibalae)展開,而是在距離西巴萊以北30公裏的穆爾薩(Mursa)平原上。馬格嫩提烏斯的陣營,從左麵可以望到德拉瓦河,君士坦提烏斯的隊伍則部署在相反的一側。
按照慣例,總司令君士坦提烏斯向蓄勢待發的士兵發表了一通激勵軍心的演講,然後離開戰場,退到後方的教堂,一邊祈禱,一邊等候戰報。而他的對手馬格嫩提烏斯則自始至終站在前沿陣地。
清晨太陽升起時,雙方就開始列陣,但直到陽光照到頭頂,仍然沒有動靜,兩軍就這麼互相對峙著。
正午之後,按兵不動的局麵終於結束,不清楚是哪一方先發起了進攻,會戰這才正式開始。以往羅馬軍會戰時,既能堅守一貫的戰略,同時又有多種隨機應變的戰術。然而,這場會戰卻毫無組織性,士兵像一群脫韁的野馬,亂衝亂撞。進入公元4世紀之後,羅馬軍的戰鬥風格似乎也偏離了傳統,日趨蠻族化,僅依靠暴虎馮河的匹夫之勇,不講求戰鬥技術和用兵法則。正因為如此,這場穆爾薩會戰打到日落之後,依然不分勝負,直到君士坦提烏斯的騎兵團打垮了馬格嫩提烏斯的步兵部隊,這才徹底地扭轉了局勢,輸贏終於定局。
由於長時間的正麵衝突,雙方死傷慘重。馬格嫩提烏斯3.6萬人的手下有2.4萬人戰死,勝利一方的君士坦提烏斯8.5萬人的軍隊也有3萬人橫屍沙場。
兩軍合計總共損失了5.4萬人。這是一場內戰,死去的官兵都屬於羅馬軍團,根據僅有的一些曆史資料記載,他們大多是戰場經驗豐富的老兵。這就是為何一場內戰,卻讓後世視為導致羅馬帝國軍事力量根本衰退的原因。
盡管損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馬格嫩提烏斯還是成功地率領著殘餘的部隊逃離了戰場。他們一路沿著德拉瓦河上遊,翻越古今都稱為“尤裏安阿爾卑斯”(拉丁語:AlpesIuliae,意大利語:AlpiGiulie)的山脈,進入意大利境內,一直逃到意大利半島最北端的重要城市阿奎萊亞。如果以現代地理位置來說,馬格嫩提烏斯一行,等於是沿著匈牙利邊境,橫穿克羅地亞,經過斯洛文尼亞,最後抵達意大利。或許不能說馬格嫩提烏斯是逃亡,而應該稱之為撤退。他雖然出身蠻族,但無疑是一位具有軍事才華的將領。馬格嫩提烏斯打算以這個意大利北部城市作為基地,準備東山再起。
而另一方,生性小心謹慎的君士坦提烏斯沒有乘勝追擊。話說回來,在當時的形勢下,他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君士坦提烏斯沒有立即攻打馬格嫩提烏斯盤踞的意大利北部,而是優先選擇了奪回屬於敵人勢力範圍的西班牙和北非。這就是所謂的“以迂為直,以患為利”。馬格嫩提烏斯在意大利苦候一年,卻無所作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皇帝的軍隊在奪回北非之後,又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收複了西班牙。
如果伊比利亞半島再落入皇帝的手中,他勢必會攻打到比利牛斯山脈一帶。原計劃在意大利北部迎擊君士坦提烏斯軍隊的馬格嫩提烏斯,明知自己的老巢高盧已岌岌可危,還是決定返回,將根據地設在了裏昂。
400年前的公元前1世紀,尤裏烏斯?愷撒征服了高盧,將它劃歸羅馬版圖。他對高盧采用了羅馬式的統治,允許被征服的各個部落(包括零星的小部落在內,數量超過了100個)在他們原來的居住地繼續生活。之後,繼承了愷撒遺誌的奧古斯都,又在那裏建設了類似於現代高速公路的羅馬式道路網,將這些部落的根據地連接在一起。因此羅馬時代的高盧地區即現代法國的主要城市,基本上都是在被愷撒征服之後,從原本的部落村莊發展成羅馬式的城市。唯有裏昂是一個例外,它完全是由羅馬人興建而成。最初這裏似乎也有一些零散的部落,但規模很小,不能與占據高盧各地的其他族群相比。總之,裏昂是按照羅馬人的思路,從無到有打造出的一個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