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組織,規模無論大如帝國,還是小至數名工匠組成的手工作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必須要有協助者。因此,如何找到優秀的協助者,對於組織的領袖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議題。追溯羅馬的曆史,可以發現統治者們在使用協助者時,通常會有以下兩種不同方法:一、如果第一次失敗,還會再給第二次機會,並且發現對方的所長,給予發揮的機會。
二、隻許成功不能失敗,沒有下一次。做不好即刻換人。尤其是羅馬帝國後期的皇帝,統治手段趨向東方君主專製國家,失敗者通常都會遭處死。
君士坦提烏斯自公元337年繼承皇位到公元361年死去,在位24年。雖然最初的3年是兄弟三人分治,之後的10年與弟弟分擔帝國的東西兩部,但他始終是正帝“奧古斯都”。因此作為皇帝,他統治國家的時間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他的父親,享有大帝尊稱的君士坦丁,在成為“奧古斯都”之後,治國時間也有25年,羅馬帝國有半個世紀掌握在他們父子的手裏。
父子二人統治國家的手段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最明顯的不同,可能就是對於協助者的態度。兒子君士坦提烏斯最擅長的就是使用上述的第二種方法。
公元353年夏天,出身蠻族的將領馬格嫩提烏斯自殺身亡,這對君士坦提烏斯而言,既報了殺弟之仇,又收回了被占領的西方領土,性格陰鬱的他,也因為喜悅和安心而變得開朗。雖然花了3年的時間才解決了篡位者,但他畢竟沒有對帝國西部的混亂局勢置之不理,當初決定與波斯國王休戰,優先解決西部問題,算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然而,君士坦提烏斯雖然隻有35歲,但他的精神年齡並不年輕。他思想僵化,不懂得隨機應變,在他看來,所有的麻煩都可以用同樣的手段來處理。
這種性格的人,通常會將心中的不安隱藏起來。盡管大多數人都看不出來,但他身邊的人可以察覺到。君士坦提烏斯皇帝比他父皇所教導的更加遵守禮儀規範。他父親生前始終與臣子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而他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與屬下之間溝通,唯一的渠道就是高等宦官優西比烏。也就是說,臣子們要向君士坦提烏斯通報,都必須通過優西比烏。
由於宦官沒有子嗣這類血親,因此在視忠心高於才能的專製宮廷中被委以重任。同為權力者的手下,他們依附於主子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正常的男子。
正因為命運掌握在他人手中,宦官們有著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最關鍵的就是操控主子的情緒,使之向有利於自己一方發展。而達到這個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主子始終心懷不安。隻要煩惱不斷,主子就會不斷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宦官優西比烏尤其擅長此道。他雖然長得肥頭大耳,卻心思縝密,手段巧妙,或許這是他唯一的生存方式。
兄弟之間
加盧斯是在公元351年3月25日就任“愷撒”(副帝)的,因此事情的原委要追溯到兩年之前。當時帝國的東部缺少負責軍事安全的統領,長年被強行幽禁的加盧斯,突然收到正帝君士坦提烏斯的召喚,不出幾日,就被正式任命為“愷撒”。
君士坦提烏斯任用的加盧斯是14年前被他殺掉的叔叔之子。君士坦提烏斯將這位堂弟提拔到地位僅次於自己的副帝,完全是因為要全力以赴地對付馬格嫩提烏斯而做出的無奈之舉。君士坦丁大帝的血親中還在世的隻剩下當時26歲的加盧斯和他20歲的弟弟尤裏安,所以這個任命並非基於當事人的能力。當然,臨危受命的一方如果能夠善用機會,有所發揮,也可以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實力。可是,加盧斯似乎缺乏這種誌向。
作為皇宮血案的犧牲者,加盧斯的父親已經去世14年,而他的母親在他年幼時就不在人世了。母親死後,他父親再婚,生下的孩子就是尤裏安。君士坦丁大帝死後不久發生的那場虐殺,兄弟倆雖然僥幸逃生,但是他們的父親、伯父以及兩位堂兄弟都死於非命。這對12歲和6歲的兄弟成了孤兒,而他們的監護人正是殺害他們父親的凶手君士坦提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