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皇帝君士坦提烏斯(16)(1 / 2)

到了公元2世紀時,黑森林(Schwarzwald)一帶也劃入了萊茵河與多瑙河的上遊地區。羅馬人在此建起了日耳曼長城(Limes Germanicus),以抵禦蠻族的入侵,因此,古代稱為摩功提亞庫姆(mogontiacum)的美因茨以及叫做阿真托拉特(Argentorate)的斯特拉斯堡,就不再是國界線上的軍事重地。

美因茨和斯特拉斯堡演變為羅馬帝國的主要城市之後,以前的軍營並沒有消失。活用曆史遺產,也是城市充分發揮其效能的手段之一。城中不僅仍然有軍隊駐守,而且還建起了連接日耳曼長城的道路網,一旦發現敵情,軍隊可以迅速到達戰場。這些羅馬式道路四通八達,因此,奔赴前線的軍隊能夠順利地通過終不見天日的黑森林地帶。這就是羅馬人對基礎建設的要求:要做就要做得有效、徹底。

日耳曼長城曾經在150年間發揮了完美的功效,直到後來發生了羅馬當朝皇帝被波斯國王俘虜的前所未聞的大事件,本土處於危急狀態,沒有能力再去顧及其他地區的安全問題。受此影響,這個銅牆鐵壁才被放棄。在放棄了日耳曼長城之後,公元260年美因茨和斯特拉斯堡再次成了軍事重地,這意味著當地的居民又不得不再一次麵臨敵人的直接威脅。

然而,這裏的防線也隻維持到公元350年。公元355年的年末,尤裏安來到高盧時,這裏的局勢更加惡化。民眾以前隻是擔心外敵的侵略,而如今蠻族早已闖入家園,燒殺掠奪。這一切都要歸咎於公元350年發生的殺死君士坦斯皇帝及其主謀者馬格嫩提烏斯挑起的軍事叛變。為了抵抗君士坦提烏斯皇帝率領的討伐部隊,馬格嫩提烏斯3.6萬人的軍隊損失了2.4萬人,這些人原本都是防守萊茵河的官兵。這個時期,蠻族越過萊茵河入侵羅馬境內尤其嚴重的原因,主要是高盧的防守兵力減少了三分之二。馬格嫩提烏斯挑起的叛亂,在公元353年以他自殺而告終。然而,平息戰亂之後的高盧並沒有能夠恢複到戰前的形勢。這場羅馬軍隊自相殘殺的內戰,造成了高盧的防守軍力嚴重削弱。

尤裏安被派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形勢下的高盧,而且君士坦提烏斯皇帝以多瑙河的戰事需要兵力為由,沒有給他支援的兵力。雖然有一些招兵買馬的軍費,不過,皇帝批準的金額與實際的需要相差甚遠。按常理判斷,無論他如何努力,高盧地區最多也就是維持現狀了。如果尤裏安滿足於身上那件副帝的鬥篷,那麼他隻需小心謹慎,不引起正帝的猜疑,就能保住這個掛名總司令的位子,太平無事地坐守“政府”所在地維埃納。萬一發生不測,維埃納地理位置良好,能確保他能成功逃離。他可以翻過阿爾卑斯山脈進入意大利東部,也可以沿著羅訥河南下,到達古稱“普羅文西亞”(Provinciàe),即現在法國的普羅旺斯地區,那裏當時還沒有受到蠻族的侵略。

積極作戰

24歲的尤裏安放棄了所有可以讓他安身保命的選擇。第二年一開春,人和馬匹剛開始有了精神,他就即刻離開了維埃納,既不向東也不向南,而是直奔北邊。

公元356年是尤裏安就任副帝的第一個年頭。這年他接獲的第一個報告是:歐坦城(Autun)遭蠻族大舉侵犯。所幸的是,居住在當地的退役軍人重新拿起武器,支援守備部隊,避免了全城陷落的危機。當時尤裏安手裏隻有一隊弓箭手和一隊重裝騎兵,但他沒有任何猶豫,帶著軍隊開赴歐坦。

從維埃納到裏昂,如果走大路,隻需要沿著羅訥河往北,從羅訥河與塞納河交彙處的裏昂繼續北上就是歐坦。不過,大路行軍容易暴露,總共才千餘人的軍隊,要是遇上萬人以上的敵人,必死無疑。尤裏安決定放棄平地,改走直線距離較短但道路艱險的山路。勢單力薄的小部隊也有著機動靈活的便利之處。

歐坦在羅馬時代稱為奧古斯托杜努姆(Augustodunum),四周城牆高築,城防要塞處還建有監視塔。城內不但有模仿羅馬鬥獸場而建的圓形競技場,還有兩座半圓形的劇場。兩條主幹道在市中心廣場交接,從這裏經過四方形的城門,就是城外。歐坦的民宅,按照羅馬式的都市結構均勻地分布在城內的各處,街道垂直交錯,猶如圍棋盤上的直線,一旦敵人來襲,軍隊可以毫無障礙地迅速集中,投入戰鬥。整個歐坦似乎就像一座羅馬軍團基地。雖然蠻族人多勢眾、勇猛頑強,但是他們缺乏戰略,也就是說不懂得有效地運用兵力,而且在當時又尚未掌握多方進攻的戰術,因此像歐坦這樣一個兵力不多的中等規模城市,也能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成功地擊退敵人。尤裏安似乎也看到了這一點,隻要沒有遭到頻頻的進攻,像歐坦這種小地方也可能靠僅有的兵力自保安全。既然如此,與其坐等敵人來襲,不如主動出擊。尤裏安決定一路向北追擊敵人。他下令除了普羅文西亞之外,所有散布在高盧全境內,準確地說,是躲在高盧境內的殘餘部隊,在蘭斯(Reims)集合,他本人也離開歐坦前往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