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皇帝君士坦提烏斯(17)(1 / 2)

尤裏安騎著馬,走在隊伍的前列,不斷地給身邊的士兵打氣。而此時後麵的隊伍已經遭到了大批悄然而來的敵人的猛烈襲擊。當他發現情況時,大部分的殿後官兵已經倒在了阿勒曼尼人的弓箭、標槍之下。根據記載,尤裏安損失了2個軍團。公元4世紀時一個羅馬軍團的規模,既不是共和時期的4000人,更沒有元首製時代的6000人,最多也就在千人左右。即便如此,2000兵力的損失,對尤裏安而言仍然是一個極其沉重的打擊。這次的教訓讓他深深地體會到,戰場上光靠勇敢是不夠的,謹慎和警戒才是關鍵。

尤裏安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沒有因首次的出擊不利而畏縮,而是堅持了以攻為主的戰略方針。任何人都難免失敗,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盡早地挽回失敗。他率領的部隊沒有撤退到安全的蘭斯,而是繼續往東前行。與此同時,嚐到了勝利滋味的阿勒曼尼人,決定與羅馬軍展開正麵交鋒。

第二次戰鬥完全在羅馬人的意料之中,因此采用了他們傳統的會戰方式,獲得了勝利。盡管沒能將敵人一舉殲滅,但這次勝利讓尤裏安在軍隊中樹立起了威信。當這位年輕的副帝下令繼續朝萊茵河方向前進時,沒有人提出反對。曆經6年左右的時間,羅馬軍終於重新回到了萊茵河沿岸。但是映入他們眼簾的科隆,是被敵人蹂躪之後倒塌在淒風苦雨中的一片廢墟。不僅當地的羅馬人逃離了這裏,蠻族人在燒殺搶劫之後,也棄之而去。科隆破落不堪的景象,讓來到這裏的羅馬軍人無言以對。

當時科隆正式名字叫“科洛尼亞?阿格裏皮娜”(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後人將拉丁語中意為“殖民都市”的Colonia轉譯成德文,才有了如今科隆這個名字。與前身是軍團基地的美因茨、斯特拉斯堡不同,科隆的興起與愷撒有關。當年愷撒在征服高盧之後,發現居住在萊茵河東側的日耳曼人中的烏必耳(Ubier)一族傾向於羅馬,於是令他們一族集體遷移到萊茵河西岸,漸漸形成了科隆這一城市。科隆是在克勞狄烏斯皇帝時代才升格為“科洛尼亞”,即殖民都市。不過在此之前,它已經屬於萊茵河防線的重地,經常成為在前線越冬的司令官及其部隊的冬令營。卡利古拉(Caligula)皇帝就是在其父的科隆軍營中長大的。這裏順便提一句,與科隆相似的城市還有倫迪尼烏姆(Londiniensium,倫敦),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取代了由軍事基地發展而成的約克、切斯特,成了不列顛行省的首府。

寒冬不斷逼近,冷雨瀟瀟中的科隆如死一般地沉寂。可就在不久之前,這裏還是車水馬龍、人和物產交流頻繁的熱鬧城市。科隆淪為廢墟,意味著萊茵河防線已經不複存在。站在廢墟之上、親眼目睹慘狀的尤裏安,恐怕到這個時候才真正下決心,他要重建萊茵河防線,恢複周邊慘遭破壞的地區。尤裏安命令部隊掉頭向西,前往桑斯(Sens)越冬。可是,當部隊平安抵達桑斯、士兵剛被送到冬令營不久,又遇到了阿勒曼尼人的襲擊。

桑斯位於巴黎東南100公裏、蘭斯西南150公裏處。這裏也建有城牆,但城鎮整體規模不及蘭斯,因此冬令營隻能建在附近的村鎮。桑斯不像裏昂或巴黎,有可以退守的沙洲,一旦敵人圍城,很難堅守得住。當阿勒曼尼人襲擊桑斯時,尤裏安向在附近冬令營的騎兵團長官發出了緊急救援命令,可是左等右等不見援兵,他隻能依靠手中僅有的兵力以及當地居民的協助,來打這場凶多吉少的仗了。

所幸的是,蠻族圍攻30天未果,悻悻然退兵離去。他們雖然來自北方,習慣了寒冷的氣候,但是寒冬臘月在毫無遮掩的平原上安營紮寨,畢竟還是太嚴酷了。30天的保衛戰,再一次讓尤裏安贏得了聲譽。在山窮水盡的情況下,他表現出的無所畏懼、堅持到底的精神,受到了官兵的讚賞。想來年輕的副帝也通過這次教訓,學到了冬令營選址對於戰爭的重要性。

日耳曼民族

公元357年,春天來臨之際,尤裏安迎來了他在高盧的第二個年頭。這一年他2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