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皇帝君士坦提烏斯(18)(1 / 2)

不幸,主導世界的“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已成為曆史,進入了一個混亂不堪、無秩序的年代。羅馬帝國的副帝不得不率領區區1萬餘人的軍隊親自出征。5年前,蠻族出身的將領馬格嫩提烏斯率軍對抗正帝君士坦提烏斯時,他手下都有3.6萬人。這些人最終有2.4萬人戰死沙場,他們大多都來自高盧。當下的羅馬帝國,即使麵臨外敵的嚴重威脅,也沒有能力再去補充因內戰而損失的兵力。而阿勒曼尼人族長克諾多馬(Chnodomar)此時正率領著3.5萬人的大軍,等候著尤裏安這1.3萬人的到來。值得慶幸的是,這一年的戰役尤裏安得到了正帝君士坦提烏斯的支援,巴爾巴提奧(Barbatio)將軍帶著3萬人馬,已經從米蘭開拔,往北行進。尤裏安與巴爾巴提奧聯合作戰的計劃原本是這樣的:

首先是尤裏安率領1.3萬人的軍隊,從桑斯出發,向東直抵斯特拉斯堡。阿勒曼尼人在這兩三年中,以攻占鄰接萊茵河西岸的斯特拉斯堡為目標,將這裏作為他們在羅馬帝國境內的前線基地。

另一邊,巴爾巴提奧率領的3萬大軍,從米蘭出發,渡過阿爾卑斯山脈中的大小湖泊,穿越險境,到達斯特拉斯堡以北的萊茵河沿岸城市巴塞爾[Basil,羅馬時代稱為巴塞利亞(Basilea)],從巴塞爾附近渡過萊茵河,向北進軍。

這一帶原本屬於日耳曼長城的內側,如今已經成了阿勒曼尼人的大本營。如果大本營失守,盤踞在斯特拉斯堡周邊的阿勒曼尼人為了保衛後方家園,勢必會渡過萊茵河往東撤退。這個時候,尤裏安就可以伺機領兵追擊。雖然隻有1.3萬人,但足夠用以追擊節節敗退的敵軍。這次聯合作戰的目的就是通過南、西兩麵夾攻,一舉殲滅渡過了萊茵河、在高盧內部肆虐的阿勒曼尼人,直搗他們的老巢。

可是,在行軍前往斯特拉斯堡的途中,尤裏安接到報告,說巴爾巴提奧的軍隊攻打到阿勒曼尼人的大本營附近,突然停了下來。部隊在原地待命了數日之後,掉頭回米蘭去了。而且他們在待命期間,曾遇到阿勒曼尼人的一支分隊,卻完全沒有行動,任由敵人揚長而去。巴爾巴提奧為何做出這般讓人不可思議的舉動,其理由無人可知。根據後世的曆史學家推論,可能是巴爾巴提奧猜想正帝君士坦提烏斯不希望看到尤裏安建功,所以在他成為戰爭英雄之前,以“久候不至無奈撤兵”為由,撤回了米蘭。所謂的猜測,是根據自己的想象去詮釋他人的內心。君士坦提烏斯是一個從不肯暴露自己內心的人,而且還是一個絕對專製的君主。絕對專製的弊害之一,就是臣子需要去猜測主子的心思。總而言之,原本至少可以解決一半問題的聯合作戰,還沒開始就灰飛煙滅了。

如果說這次事件還有什麼影響的話,那就是讓尤裏安深刻地體會到,依靠他人的力量是一件多麼徒勞的事情。25歲的副帝下定了決心,以1.3萬人的兵力去迎戰3.5萬人的敵軍。

斯特拉斯堡大捷

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戰爭時間拖得越長,對弱勢的一方就越不利。有一種戰略是如果不能一戰定乾坤,大獲全勝,可以通過每一次的局部勝利累積戰果,最終達到目的。但是每一次的勝利,都會伴隨著犧牲,結果是捷報連連,死傷慘重。這個現象歐洲人稱為“皮洛士的勝利”(Pyrrhicvictory)。這句話的典故起源於希臘伊庇魯斯(Epirus)國王皮洛士。公元前3世紀,羅馬正在爭奪意大利半島的霸主之位,皮洛士是他們的強敵之一。盡管戰場上皮洛士不斷地打敗了羅馬人,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後不得不撤兵逃回伊庇魯斯。羅馬最終能夠打敗皮洛士這位軍事天才,是因為它的社會製度發揮了功效,可以在短時間內彌補戰爭中的損失。

然而,所謂盡快挽回損失的是最後贏家的理論,並不適合在敵占區作戰的場合。在兵站不能充分發揮功效,即後勤供給不足的敵方打仗,將軍們通常會采用速戰速決的戰術,平原布陣,在士兵雄壯的呐喊聲中拉開序幕的會戰方式,就有這樣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