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曼尼人包括族長克諾多馬在內的大批官兵被俘;6000餘人戰死沙場,還有很多人被萊茵河的激流卷走。羅馬軍方麵,犧牲了4名隊長以及243名士兵。這次“斯特拉斯堡會戰”是羅馬帝國後期戰史上,少有的一次大獲全勝的戰役。
會戰結束後,尤裏安接見了被俘的克諾多馬。年輕的副帝對這位老族長,一直保持著彬彬有禮的態度。不過,他還是將克諾多馬與勝利的戰報一起送給了正帝君士坦提烏斯。克諾多馬後來被轉送到羅馬,在西裏歐(Celio)山丘上的軍營度過了餘生。
尤裏安
“斯特拉斯堡會戰”為尤裏安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威望。在官兵們的眼裏,他是無上榮光的大英雄。尤裏安覺得士氣可用,趁著冬天未到,領兵渡過了萊茵河攻入敵境。所謂的敵境,原來是日耳曼長城的內側地帶,就在百年前,這裏還屬於羅馬帝國的領土。當年羅馬軍留下的軍營、要塞隨處可見,如今已經是人去樓空。這一次由於時間和兵力上的限製,尤裏安的軍隊沒能徹底搗毀敵軍的老巢。然而,年輕的副帝能夠目睹帝國昔日的榮光,已不虛此行。打敗蠻族、獲得斯特拉斯堡大捷的尤裏安,眼下是名副其實的羅馬帝國的“凱旋將軍”。
副帝及其軍隊用比蠻族人更野蠻的方式,破壞了阿勒曼尼人的根據地之後,隨著秋天的到來,渡河回到了萊茵河西岸。準備在魯特西亞(Lutece,今巴黎)的冬營地度過公元357年年末到358年年初的休戰期。
公元356年以及357年,當副帝尤裏安以萊茵河畔為舞台,勇敢對抗阿勒曼尼人的同時,在多瑙河沿線,正帝君士坦提烏斯也在積極應戰,履行著羅馬帝國皇帝保家衛國之職責。他的對手是薩爾馬提亞人和誇地人,早在元首製時代就不斷地騷擾、威脅著帝國國境。同為指揮官,君士坦提烏斯與始終戰鬥在前線的尤裏安不同,他幾乎一直待在遠離戰場的大後方米蘭。
他們兩人之間的這個差異,不僅是因為正帝與副帝的地位不同,更主要的是尤裏安隻有1.3萬人的兵力,而君士坦提烏斯手裏掌握著10萬大軍。因此,皇帝可以放心地將戰場的指揮權交給手下的將軍。不過,敵情吃緊的時候,他也會在戰場露個臉,給戰士們打打氣。這個事事效仿父親的人,與他身先士卒的父親不同,通常都是在戰鬥打到尾聲才會出現。當侵入多瑙河以南大片土地的蠻族被擊退之後,他才親自出馬,率軍渡過多瑙河北上追擊。
或許是因為多瑙河沿線的戰役勝利在望,正帝君士坦提烏斯在公元357年的春天首次造訪了羅馬,此行公開的目的是舉行凱旋儀式。他的這個舉動,似乎也是模仿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提烏斯及其隨行,從米蘭出發,穿過埃米利亞大道到達亞得裏亞海。渡海之後,沿著弗拉米尼亞大道直行,在4月28日到達羅馬。39歲的君士坦提烏斯生平第一次目睹了這座不朽的城市。
羅馬最後的凱旋儀式
帝國首都羅馬的人民,自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的凱旋儀式之後,45年來首次看到了皇帝的身影。羅馬城作為帝國的首都,已有1110年的曆史。
但是,當70年前帝國走向君主專製化之後,羅馬這個“國家大腦”的角色也被他城取代。曾經被世人憧憬的“世界之都”,如今卻淪為專製的君主為舉行凱旋儀式,心血來潮過來看看的地方。
有關君士坦提烏斯在羅馬的情形,我將引用一位軍人的文章來代敘,從他當時所處的立場來看,可以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在場證人。
這位軍人的名字叫阿米阿努斯?馬爾塞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是出生於敘利亞安條克的希臘裔羅馬人。他的出生年月不詳,通常被認為是在公元330年。若真如此,那麼他與尤裏安同齡。在商業城市安條克,那些社會地位高貴、經濟基礎良好的上流社會出身的人,通常都會選擇經商。但阿米阿努斯選擇了從軍之路,他好像是剛成年就加入了羅馬軍團。由於出身高貴,阿米阿努斯一入伍,就獲得了將官級的待遇,成為羅馬帝國東部著名的戰將烏爾希西努斯將軍的幕僚。他跟隨這位將軍,打過西麵的多瑙河戰役,也奔赴過東麵的幼發拉底河戰場……曆經了幾十年東征西戰的戎馬生涯,在45歲左右離開了軍隊。他引退的理由我們不得而知。之後,他遊曆帝國各地,也曾經在羅馬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