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9章 皇帝君士坦提烏斯(21)(1 / 2)

尤裏安選擇巴黎越冬的目的,可能是他在徹底打敗阿勒曼尼人、獲得斯特拉斯堡之戰勝利之後,想去解決不列顛的問題。不管怎樣,事實上他一直帶著軍隊和行政官員們,不斷地將政府的根據地向北遷移,想來他是通過這種方式,向手下明示自己的政策——先剿外保障安全,然後著手整頓安全地區的內政,最終使高盧地區,乃至整個帝國西部得到複興。如此大業,也隻有身兼軍、政兩職的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才能勝任。

尤裏安實施的第一項政策是重建遭到蠻族破壞的主要城市。包括裏昂、歐坦、斯特拉斯堡、美因茨、波恩、科隆、諾伊斯和克桑騰。除了裏昂和歐坦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從萊茵河沿岸的軍事基地發展而成的城市。因此,重建這些城市,也就等於再次鞏固了“防線”。除了上述的城市之外,尤裏安還修建了十幾處城防要塞,重新派駐軍隊進行把守。

消除了蠻族的威脅,民眾的生活開始好轉。雖然環境不比從前,但日常生活還是在一定程度得到了保證。統治者要做的就是提振人民重新投入生活的信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尤裏安決定從公正執法和公平征稅兩方麵著手進行改革。由於裁判製度已徹底瓦解,所以對公正執法的成效,不能有過分的期待。好在皇帝同時也是最高裁判長,他可以通過監督,進行逐步的改善,而對稅賦製度,就必須推出十分明確的政策方針。

在《羅馬人的故事13?最後一搏》中我已提及,帝國後期的稅製結構,是與元首製時代背道而馳的。

如果把稅製的認知看做是一種哲學的話,那麼元首製時代的羅馬人的稅收哲學就是,“國家”根據稅收金額,辦力所能及的事情,“地方自治體”盡地方政府之責,這兩個“公家機關”不曾涉及的領域,則交由私人打理。這個製度最好的例子,就是遍布帝國各地的羅馬道路網。國家建設的道路有8萬公裏,地方自治體建設了15萬公裏,由私人鋪設的對外開放的道路則達7萬公裏,它們共同組成了羅馬道路網。此外,道路的運行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維護,這方麵也是根據上述的三種形式進行的。打個比方,開國皇帝奧古斯都以身作則捐出私財,全麵改建了通往北方的主幹道之一弗拉米尼亞大道,某個由奴隸翻身成為新貴的人就會效仿皇帝,捐出一部分錢來,作為通往南方的阿皮亞大道的某個路段的維修費。

正因為施行了“國家”(respublica)、“地方”(municipia)、“私人”(privatus)三足鼎立的製度,羅馬國家才能長期保持直接稅10%、關稅5%、消費稅或者說營業稅1%的穩定稅率。奧古斯都的稅收哲學是製度簡單明了、征收範圍廣,但稅賦輕,因此才能貫徹落實。

然而,從曆史學家們稱為“羅馬帝國後期”的戴克裏先皇帝時代開始,羅馬帝國的稅收製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所有的稅種都由國家統管,稅額也作了相關規定。地方自治體的功能隻是按照中央的指示向納稅人征稅,再將所征收到的稅金上繳國家機關而已。不僅如此,如果稅金沒有達到規定的金額,地方議會的議員們還必須承擔自掏腰包填補缺口的義務。因為完成中央下達的任務是地方官員的職責所在。這個製度給社會造成了以下幾方麵的影響。

羅馬帝國在元首製時代,行省出身的有誌之士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能成為元老院議員,而來自社會底層的人,則是希望能當上地方議會的議員。尤裏烏斯?愷撒製定的開放的人才政策,為那些退伍軍人以及解放奴隸開辟了擔任地方公職的方便之門。然而,到了帝國後期,這些公職卻讓人們敬而遠之。於是戴克裏先皇帝及其後繼者君士坦丁大帝施行了職業世襲製,規定必須子承父業,不得抗拒。這一政策從而衍生出一種帝國後期特有的逃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