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皇帝尤裏安(1)(1 / 2)

(公元361—363年在位)

古代的東方

古羅馬人概念中的“orient”(東方)是現代稱為“中東”的地區。在共和及元首製時代,羅馬帝國東部的國界線與稱霸東方的大國帕提亞鄰接。這意味著,那個時期羅馬在東方的頭號敵人是帕提亞王國。

這種狀態從公元227年起開始發生了變化。這一年波斯薩珊王朝(Sassanid)擊敗了帕提亞,從此羅馬的敵人不再是帕提亞,而變成了奪得中東霸主地位的波斯。這個大國的主要機構都集中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間的土地。無論是之前的帕提亞還是波斯,都把首都設立在這個被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圍繞的地區,也就是說,這裏是政治和經濟的中心。這個古代“東方”的中心,就是當今的伊拉克。

然而,帕提亞和波斯先後被羅馬當做頭號假想敵的真正理由,並不是因為美索不達米亞的土地肥沃,而是因為這裏作為首都集聚了國家中樞機構的同時,其東麵還有著相當於現代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個國家麵積總和的廣闊的腹地。古羅馬人視為強敵的大國,等同於現代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四個國家的總和。順便提一下,如今的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耶路撒冷、約旦以及埃及,當時都在羅馬帝國的境內,構成羅馬帝國的東部。如今位於土耳其東端的地區,那時是羅馬帝國的同盟國亞美尼亞王國;而現在的敘利亞與伊拉克的邊界線,幾乎就是羅馬帝國東部與波斯薩珊王朝的邊界線。這不知是純粹的巧合,還是有其必然性。總而言之,在古代的確存在過一個相對於現代四個獨立國家總和的東方大國。雖然它的統一性不如羅馬帝國,但如果我們忽視了它的存在,就不能理解古希臘人以及古羅馬人對“東方”的認識,當然,就更無法理解他們在東方的一係列舉動。

有了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公元前4世紀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征。這位馬其頓出身的年輕人立下了打倒大流士王、征服波斯的誌向,因此在擊敗大流士王之後,為了徹底征服這個幅員遼闊的大國,他必須不斷地東進,一直打到印度邊界的印度河為止。不過,羅馬與帕提亞以及波斯薩珊王朝之間的關係,同亞曆山大所屬的希臘城邦與它們的關係,有很大的不同。在亞曆山大之前的200年前,希臘就飽受波斯的侵略。正如曆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在《波斯戰爭》中所述,就連城邦的首都雅典,都曾經一度被波斯軍隊占領,招致毀滅性的破壞。亞曆山大率軍東征,對希臘人而言,是對波斯的反擊戰。盡管亞曆山大手下的士兵大多來自馬其頓,但他出征時軍隊用的還是希臘城邦聯合軍的旗幟。

而羅馬對“東方”的戰爭,並不存在反擊或防衛的意義。在亞曆山大登場前的半個世紀,羅馬的首都也曾被敵人攻破,侵略者是來自北方的蠻族高盧人。羅馬人沒有退縮,犯我者必殲,最終由尤裏烏斯?愷撒征服高盧,徹底解決了這個難題。因此,羅馬不同於希臘,對帕提亞以及波斯薩珊王朝並不抱有恐懼以及複仇的感情。而且,羅馬人從本質上來說是“occident”(西方)民族。雖然“東方”人也製定了法律,建設了道路,但是將其功能網絡化、係統化、擴大化以及長期化的,卻是羅馬人的獨創。是否追求事物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是“東方”與“西方”的一個分水嶺。羅馬之所以沒有占領印度的企圖,有兩個理由:一、羅馬已稱霸西方,擁有了遼闊的疆土。二、羅馬人在計劃領土擴張時,始終將是否能固守防線作為重要的判斷標準。

當時羅馬市內出售給旅行者的地圖上所標示的帝國疆土,西起不列顛,東至亞曆山大也未曾涉足過的恒河、錫蘭島(Ceylon)。實際上那時羅馬帝國東部的邊境是敘利亞(現敘利亞)和阿拉伯(現約旦),地圖上不僅包括了波斯,甚至延伸至東印度。帶著這種地圖出門,大概是會走入迷途的。美索不達米亞對大多數的古羅馬人而言,恐怕是一個“隻聞其名,不知其地”的存在。

到了羅馬人將地中海稱為“內海”的年代,這兩個東、西大國變成了鄰國,國界線的劃分自然就成了至關緊要的問題。然而,羅馬人並沒有吞並這個強大的鄰國的意圖,他們采取的鄰邦政策,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