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 皇帝尤裏安(2)(1 / 2)

二、位於底格裏斯河東岸的五個地區的統治權,由波斯轉交給羅馬。這意味著流向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兩大河的上遊流域完全控製在羅馬手中。按照現代地理位置,這個流域包括了約旦、敘利亞、土耳其三國,可以從西和北兩麵監控伊拉克。在防衛戰略意義上,羅馬帝國首次獲得了絕對的勝利。

波斯國王不得不簽下如此屈辱的合約,是因為他慘敗給伽列裏烏斯。自公元297年條約簽訂,直到君士坦丁大帝統治的末期為止,兩大國之間的非戰狀態保持了40年,始終未被打破。這要歸功於戴克裏先皇帝,他不是那種會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人。他不僅強化了這一地區的防衛力量,甚至重新加固了北美索不達米亞以南,即原本就屬於羅馬領地的敘利亞以及約旦的邊防線。古羅馬人非常清楚,“羅馬統治下的和平”不是憑空而來的。

不過,麵對這種狀況,波斯不會就這麼一直忍氣吞聲。當年君士坦丁大帝年過60歲還需要親自率軍前往波斯,說明40年之後的波斯顯示出反攻的姿態。那時的波斯國王已經換成了性格強悍、手段高明的沙普爾二世。

君士坦丁大帝死後,羅馬帝國交由他的三個兒子分治。負責帝國東部的是次子君士坦提烏斯。他一繼位,就必須麵對波斯咄咄逼人的反攻之勢。

在大帝死後的第二年年初,沙普爾率領波斯軍隊,集中兵力攻打尼西比斯。尼西比斯位於底格裏斯河以西,行軍大約需要兩天的時間,屬於羅馬領地最前沿的要塞。四周建有三層城牆,牆外有深水護城河。數萬人的波斯軍隊包圍尼西比斯,猛攻強打了60天,終究沒有攻下這座城鎮。

6年後,公元344年,沙普爾的軍隊對辛格拉發起攻擊。辛格拉也是羅馬的前沿要塞城鎮,距離尼西比斯東南方100公裏左右。這一年的戰爭,君士坦提烏斯親自出征,在前線指揮了兩天的戰役。波斯軍隊聽說羅馬皇帝親自參戰,攻勢愈發猛烈,前半場戰役打得非常漂亮,可是之後遭到了羅馬軍頑強的抵抗,結果波斯國王不得不撤兵放棄。

在這場辛格拉攻防戰中,發生了一件羅馬軍團罕有的不光彩的事情。波斯一位年少的王子在激戰中被俘,遭到一隊羅馬士兵嚴刑拷打,最終被殺。據說這些士兵是基督教徒,他們把波斯國王子視為邪教徒而淩虐至死。

兩年之後,沙普爾率軍再次攻打尼西比斯。這一次的攻城戰長達80天,最終撤兵的還是波斯國王。

四年後的公元350年,波斯第三次攻打尼西比斯,甚至帶來了印度的大象兵團。這一次的戰役持續了100多天。尼西比斯堅固的城牆被打得千瘡百孔,守城的羅馬士兵被猛烈的炮火轟擊得幾乎睜不開眼睛。攻城的波斯一方也不能幸免,犧牲慘烈,死亡人數超過2萬人。這位勇猛的40歲的波斯國王沙普爾,最後還是偃旗息鼓、罷戰休兵。就在他率軍在尼西比斯與羅馬軍決一死戰的時候,來自亞洲的蠻族乘機大舉進攻,侵入了波斯的東部邊境。這讓沙普爾深感不安。

另一方的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也麵臨著棘手的難題。其弟君士坦斯遭蠻族出身的將軍馬格嫩提烏斯殺害,高盧落入了叛軍之手,他必須率兵討伐叛軍。公元350年,波斯國王能夠與羅馬皇帝很爽快地簽署休戰決議,是因為這兩位在國內都有更麻煩的事情需要處理。當然,這也意味著等他們解決了國內的問題後,會再度回到對決的戰場。這個對決的時間發生在公元359年,從阿米達(Amida)戰役開始。

羅馬與波斯,都是由多人種、多民族所構成的龐大帝國,但是兩國的製度不同,軍隊的組織也不同。相對於擁有常備軍的羅馬,波斯的常備軍數量甚少,大多數軍人是從地方領主的軍隊招來的雇傭兵以及農奴。因此,一旦波斯招兵買馬投入備戰,立刻就會成為眾人皆知的事情。羅馬根本不需要派遣間諜打入敵人內部,隻要向那些在東方做買賣的商人打聽一下,基本上就能了解敵情。時隔9年,波斯國王沙普爾集結兵力,準備再次大戰,一雪前恥,這情報早就被羅馬人獲知。那時候的沙普爾即將50歲。在那個年代,50歲的人如果還沒有什麼成就,就意味著此生一事無成。按理說,君士坦提烏斯是應該預想到波斯國王誓死一戰的決心,可是,這位比波斯國王年輕10歲的羅馬皇帝不僅沒有積極準備迎戰,就連原本正常運作的帝國東部的基礎防禦係統,也像滾動的車輪下塞進一根木棒,被迫停了下來。主要問題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