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皇帝尤裏安(3)(1 / 2)

顯然,這一次他很有信心贏得勝利。但是羅馬方麵沒有看出沙普爾的用心。他們或許認為既然尼西比斯可以承受住波斯三度的猛攻,比尼西比斯防守更堅固的阿米達應該沒有問題。軍隊最高司令官君士坦提烏斯皇帝留在了多瑙河附近的希爾米烏姆,派往東方的總司令薩比尼阿努斯,雖然渡過了幼發拉底河,但到了埃德薩(Edessa)之後,再也不肯往東多移一步。而成為敵人攻擊目標的阿米達,就在距離埃德薩東北方150公裏處。戰鬥的雙方,一方是國王親自出征,另一方不僅皇帝本人留在西方,連他任命的司令官也遠離戰場150公裏。不過,薩比尼阿努斯以前線司令官的名義,向部隊下達了以下兩項指示:

第一,阿米達一帶實行焦土化戰術,斷絕敵人的糧草。強製轉移附近的農民,讓他們帶上家畜到後方避難。

第二,派副司令烏爾希西努斯前往阿米達,不過,隻有一支小分隊同行。總司令的用意似乎不是讓他們去支援前方,而是去偵察敵情。

從君士坦提烏斯擔任副帝的年代開始,阿米達地區一直駐守著第五軍團1000人左右的兵力。在接到波斯軍逼近的消息之後,又另外調來了6個軍團總共6000人左右的援軍。這些人既不出身於中東,也沒有在這一帶打過仗,他們是原來在高盧執勤的羅馬士兵,因為協助馬格嫩提烏斯叛亂而受到懲處,執勤地從萊茵河沿線調至幼發拉底河,實際上就是流放。所幸的是,這些剽悍的日耳曼人的男子漢,並沒有因完全陌生的東方氣候、地形以及風俗習慣而喪失了勇猛的天性。

加上騎兵團,羅馬軍在阿米達的軍力有7000人左右。如果再算上那些既有勇氣也有能力上戰場的當地居民,人數達2萬左右。與北美索不達米亞的其他城市一樣,這裏的婦女和孩子早在聽說敵人可能來襲時,就已撤退到安全的後方城市,埃德薩也是避難場所之一。這意味著,留守阿米達的2萬人都是真正的戰士。這2萬人將要抵抗人數超過10萬的波斯大軍。

阿米達攻防戰

一旦開戰,敵人不僅會出現在前沿陣地,至少戰場的方圓50公裏左右,都會有偵察兵或調集糧草的軍隊出沒。受命前往阿米達的烏爾希西努斯一行,在途中就遭遇了敵軍。他們雖然成功地脫身,卻徹底地暴露了行蹤。烏爾希西努斯判斷,整個部隊不可能進入已經被波斯軍包圍的阿米達城,他將隊伍一分為二,一支由年輕的軍官帶領,繼續向阿米達前進;他自己則帶著剩餘的部隊,暫時先退回後方。

我想那時的烏爾希西努斯大概已經感覺到阿米達城難保。他是一位非常熟悉東方的將軍,隻要從遠處眺望一下波斯軍的陣勢,看看有多少諸侯、豪紳的旗幟,就能估算出敵情。如果那些實力雄厚的地方霸主都參與其中,說明波斯是舉國上下團結一致,共敵羅馬。這些旗幟的多寡,既可顯示波斯國王作戰的決心,又能預測守城的戰勢。所謂保衛戰,是要敵人徹底放棄攻擊、撤兵走人,才算贏得真正的勝利。

接下來的這部分屬於我個人的想象。烏爾希西努斯可能想讓司令官薩比尼阿努斯放棄消極守衛的戰略,派出一部分軍隊繞到敵軍的後方,打一場夾擊戰。否則,那位聽從命令、率軍前往阿米達的青年軍官,起碼有那麼一瞬間,會認為副司令是讓他們去白白送死。但是,從史料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年輕的軍官毫不遲疑地執行了副司令的命令,後來他在攻防戰中擔當了防守的任務。

這裏插一句,我們後人之所以能清楚地了解阿米達攻防戰的整個經過,正是因為這位青年軍官留下了詳細的記錄。這位軍官就是在前文介紹君士坦提烏斯訪問羅馬時,我引用的文章的作者——出生於安條克的希臘裔羅馬人,阿米阿努斯?馬爾塞利努斯。阿米達之戰時,他大約29歲。

對阿米阿努斯而言,這不是他第一次麵對波斯軍。入伍之後,他一直跟著長官烏爾希西努斯四處征戰。烏爾希西努斯是當時的羅馬名將之一,除了一次被派往歐洲之外,戎馬生涯幾乎都是在羅馬帝國的東部度過的。看到波斯國王親自率領的龐大的軍隊時,就連跟隨烏爾希西努斯多年久經考驗的阿米阿努斯也深感震驚。沙普爾大概是打算憑借強大的陣容,壓垮守城的羅馬軍的氣勢,在阿米達城的周圍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波斯軍。整個平原延伸至地平線,所見之處全是波斯的士兵、戰馬、印度的大象以及各家諸侯的旗號。國王率領眾諸侯從建在平原正中的金碧輝煌的大帳篷出發,揚鞭策馬向城牆進發。走向阿米達城門的沙普爾,頭戴雄羊模樣的黃金頭盔,頭盔上鑲滿了寶石,在陽光下耀眼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