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若幹年之後,因弟弟君士坦斯遇刺而成了羅馬帝國唯一統治者的君士坦提烏斯,很快就頒布了夜間進行祭祀的禁止令,緊接著白天的祭祀活動也遭到了全麵禁止。由於“米蘭敕令”規定了一切宗教信仰的自由,所以,君士坦提烏斯禁止異教公開祭祀所用的理由是:“為了防止善良的人民因崇拜偶像而犯罪。”
在尤裏安實施宗教改革之前,如果違反禁令,舉行或參加祭拜儀式的人將被處以死刑。除此之外,國家雖然不允許拆毀神殿,但默許民眾將破損的神殿中的圓柱等材料拿去建造私宅。民眾為了獲取石材,往往會存心去破壞神殿。
總而言之,尤裏安的宗教改革麵臨著巨大的困難,如果沒有堅定的意誌,根本無法實現。
先說重建神殿,由於神殿內部材料大多被人拿走,必須開山取石從頭開始做起。
再講那些神殿周圍的土地。如果對神靈不存敬畏,那麼這些地方就無異於其他土地。由於神殿多遠離人煙,因此適合作為農田或墓地。既然不相信神靈的存在,那麼土地轉為它用,對使用者而言完全沒有心理障礙。就算是恢複祭拜儀式,實際上也沒有想得那麼容易。首先是因為長年以來的法律規定舉辦祭祀活動為死罪,加上希臘羅馬多神教沒有專門的祭司階級,祭祀活動在久遭禁絕的情況下,以前那些兼任祭司的市民也因年事已高而陸續死去,人數不斷減少。
尤裏安還是哲學門徒時,就有人對他的說話方式有所非議。說得客氣一點,叫滔滔不絕,說得刻薄一點,就是修辭速度趕不上腦海中不斷冒出的想法,口不擇言。當了皇帝之後,他的這種習慣也沒有改變。凡是這種說話方式的人,做事也容易急躁。
盡管年僅30歲就成了帝國最高統治者,但是尤裏安似乎有一種莫名的緊迫感。或許是使命感讓他覺得,如果不好好地利用現在的時機,就無法掌控未來的局勢。他的焦慮的確是有事實根據的。何況他所推行的改革,在很多領域都受到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強烈反對,即使在一些沒有遭到正麵衝擊的地方,也層出不窮地出現了消極怠工的情況。但是,尤裏安並沒有退縮。他在趕走了大批下人而變得空空蕩蕩的皇宮中,取消了登基慶典以及各種屬於皇帝的奢華享受,接二連三地推出並實施了多項法律政策。
有一本古籍叫《狄奧多西法典》(Codex)。它是在公元431年,由時任皇帝的狄奧多西二世製定的法令大全。這部法典彙集了從君士坦丁大帝到狄奧多西二世百餘年來曆任皇帝所簽署的憲令。一個世紀後,查士丁尼(Justinian)大帝在此基礎上,編纂了一部正式名稱為《查士丁尼法典》的民法大全(CorpusJurisCivilis)。在《狄奧多西法典》成書的公元431年,基督教獲得全麵勝利,成為羅馬帝國唯一合法宗教已經30年。《狄奧多西法典》中所彙集的是君士坦丁大帝時代以後的法律,因此,都是與基督教國家化相關的內容。
鑒於以上原因,尤裏安製定的有關全麵廢除優惠基督教的法令,自然是不會出現在法典中。尤裏安死後,君士坦丁大帝及其兒子君士坦提烏斯曾經實施的基督教優惠政策陸續恢複。我們後人就是通過這本《狄奧多西法典》,才能了解到優惠基督教的具體措施。
尤裏安製定並實施的反基督教的政策,在他死後立即遭到了廢止,因此這些相關法令自然是不會記載在案的。
不過,《狄奧多西法典》中也包括了52項由尤裏安簽署的條令。被視為“叛教者”的人所製定的法律之所以還能出現在法典中,按照研究人員的見解,主要是因為內容都是與基督教無關的行政法。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僅僅滯留了三四個月的尤裏安,除了反基督教的相關政策,還製定了52項其他的法令,可見他是埋首於國家大事,心無旁騖,這也讓人感覺到他爭分奪秒的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