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章 皇帝尤裏安(13)(1 / 2)

曆代羅馬皇帝親自撰寫的著作如下:

愷撒的《高盧戰記》和《內戰記》。奧古斯都去世前寫下的《神君奧古斯都功業錄》。奧勒留的《沉思錄》。尤裏安所著的、包括上述《厭胡者》在內的作品集。

愷撒把自己親自指揮的戰役刻畫得栩栩如生;奧古斯都則輕描淡寫地敘述了40年統治期間完成的業績;馬可?奧勒留在與北方蠻族作戰期間,寫下了自己的心情感受,卻對戰爭隻字未提。而尤裏安的《厭胡者》從頭至尾充滿了冷嘲熱諷。

從以上這幾位最高統治者的文風,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各自迥異的性格特質。堪稱拉丁散文之巔峰的愷撒的文采,姑且不談,其他幾位皇帝也都有相當不錯的文采。即便是猶如目錄般的奧古斯都的《功業錄》,也充滿了不輕忽現世中微小的幸福,腳踏實地、一步步成功達成“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的自信。

同樣是皇帝的著作,唯獨尤裏安的《厭胡者》被歸類於諷刺文學。對此,我有異議。因為在這篇文章中缺乏了諷刺文學所必需的兩大要素:強烈的批評性和讓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

《厭胡者》的確體現了尤裏安視覺敏銳、擅長辯論以及對《聖經》的深刻理解力,但它充其量是一篇在長期壓抑之下的泄憤之作。皇帝在文中,對著其讀者即安條克的市民們,大聲嗬斥:“忘恩負義!”他憤憤不平地表白自己登基後一直致力於公平的統治,不但沒有增加稅賦,還減至原來的五分之一,可他得到的回報統統是不滿和怨言。隻會嘲笑皇帝是長著山羊臉的哲學家的安條克,不配接待皇帝。市民的不滿,本應該歸咎於那些掌控這個城市的富人的無所作為,而大家卻為了一吐怨氣而遷怒皇帝。盡管怒氣衝天,尤裏安還是沒有忘記強調,他尊重言論的自由,所有對他的非難或嘲笑,都不會受到壓製或處罰。

文章裏還出現了他懷念副帝時代的段落:“親愛的魯特西亞,這個屬於巴黎士人的土地,高盧人如此稱呼它。”這一段挺有趣,現在的法國人喜歡尤裏安的原因說不定就源於此。不過話說回來,年輕的尤裏安在文章中除了表現出他的憤怒與失望之外,並沒有更深層的意義。當然,這也有好處,因為文章沒有經過任何修飾,讀者反而能夠直接地感受到他的情緒。

我個人對這篇文章,除了感覺到尤裏安的痛苦之外,沒有什麼太多的共鳴。其實,最高權力者應該很清楚,他從來都是批判的對象。對於無權者而言,批判是他們能夠反擊的唯一手段。然而,要讓尤裏安像伯裏克利(Pericles)或者是尤裏烏斯?愷撒那樣,對這些非議一笑了之,恐怕是做不到的。畢竟與壯年時期的古希臘政治家以及古羅馬將軍的人生曆練相比,尤裏安才30歲出頭。

當我閱讀尤裏安留下的書信和著作時,並不會聯想到同為異教徒的伯裏克利或者愷撒,反而是基督耶穌。當年年輕的耶穌對那些身處耶路撒冷大神殿之中、仍然一心隻想著生意的同胞深感憤怒,一氣之下將神殿中的攤位砸個精光。被猶太商人激怒的耶穌,與猛烈抨擊安條克的市民的尤裏安,正好是差不多的年齡。

《厭胡者》的結尾處,留下了一段令人玩味的文字:

提筆至此,我想說的話都已說完。這些不過是我本人的期待而已。對於我的責難,理應由我承擔。因為這些有利於你們的政策,正是由我本人立意推行。即使無法獲得感謝,我也無權強製於民。我隻能將大家對我的批評和指責歸結於我的思考不周,我保證今後會更加謹慎行事。你們對我的“敬意”,諸神將會代我討回。

尤裏安不僅寫下了《厭胡者》,而且將之公之於世,因此他離開這座城市出征波斯時,的確如文中所述,帶著“不再踏上安條克土地”的決意。他相信,諸神會為他從忘恩負義的安條克人那裏討回公道,在神的庇佑之下,一定能戰勝波斯國王,令安條克的人民對他刮目相看。

波斯戰爭

公元363年3月5日,31歲的尤裏安離開安條克,前往美索不達米亞中部,那裏是波斯王國的中樞之地。臨行當日,安條克元老院的議員們恭送皇帝至城門外,皇帝向這些安條克的權貴發表了感謝之言,但語氣相當冷淡。既然他已經公開言明不再踏上安條克的土地,自然是不會有好態度的。而那些權貴盡管表現得恭恭敬敬,卻很明顯的是在應付場麵。麻煩的人物離開了這裏,想來他們心中甚感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