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皇帝尤裏安(14)(1 / 2)

羅馬軍從希拉波利斯渡過幼發拉底河,渡河之後直到底格裏斯河一帶的北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基本上都是異教徒的城市。這些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亞曆山大大帝東征及其身後的希臘化時代(Hellenism)。美索不達米亞這個地名本身就是希臘語,意為兩河之間的地帶。不過,這些希臘裔的城鎮中也存在著基督教社區,同樣基督教的都市也生活著異教徒。即使君士坦丁大帝推行的基督教優惠政策執行了50年,羅馬帝國東部的宗教形態,也沒有變成清一色的基督教,仍然保持著不同宗教混雜的現狀。

幼發拉底河是羅馬人唯一沒有建過永久性石橋的一條大河。羅馬人可以在多瑙河上建橋,證明這不是技術上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幼發拉底河長年以來擔當著羅馬帝國國界之河的角色,而北美索不達米亞被羅馬占據之後,為奪回失去的土地,波斯頻頻發起攻擊,這裏成了雙方爭奪之地。所以,尤裏安的軍隊渡河時,將小船並列連接,再在上麵鋪上木板,搭成舟橋,等全軍渡河完成之後即刻拆除。這並非代表羅馬軍準備決一死戰、自斷後路,而是因為在上遊的薩摩薩塔(Samosata)基地正在建造大型的船隊,留下舟橋,以後大船順流而下時,它反而會成為障礙。

渡過了幼發拉底河的軍隊,先後經過了巴托納耶、卡雷(Carrhae)等地,按現代地理位置,相當於由現在的敘利亞北端向土耳其的南端行軍。

卡雷,就算是過了400年,羅馬人也不會忘記這個地方。公元前53年,克拉蘇及其部下就葬身於卡雷的近郊。當時有2萬名羅馬士兵戰死,1萬人做了俘虜,他們被押送到遙遠的裏海東部的山嶽地帶梅爾夫(Merv),服終身兵役,從此再也沒有返回祖國,形同終身流放。另外一件慘痛的事件發生在公元260年,大約在尤裏安統治時代的百年之前。時任羅馬皇帝的瓦勒良(Valerianus)戰敗被俘,波斯人將俘虜送往波斯東北部服苦役,負責修建兼有橋梁功能的水壩,也沒有羅馬人能活著離開波斯。在那個時代,不管對手是東方的大國,還是北方的蠻族,一旦打輸了仗,等待軍人的就是殘酷的命運,就算是一名小卒也能深切地體會到國破家亡的滋味。

卡雷的近郊也是卡拉卡拉皇帝遠征東方途中遭到衛兵殺害的地方,這裏似乎是羅馬皇帝的鬼門關。然而人們總是相信自己能夠避開不幸。何況,也不是所有的羅馬皇帝都敗走美索不達米亞,圖拉真、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以及戴克裏先皇帝的副帝伽列裏烏斯都在這裏獲得過勝利。因此,尤裏安皇帝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也能打贏這場戰爭。

無論哪一個年代,軍人都比較迷信。為了消除士兵的不安,軍中常會進行各種各樣的占卜問卦,通常最後出現的結果都不會是偶然的,因為事前早已有人動了手腳。比方說,用動物內髒占卜時,會特地去挑選健康的動物,這樣內髒的色澤看上去會比較鮮豔;用雞占卜時,事前會讓它餓著肚子,那麼占卜時,雞就會不停地啄食。如果是一名頭腦清醒的司令官,他一定不會疏忽這些有助於提振軍心的把戲。但是尤裏安很當真,會跟著憂心忡忡的士兵一起,為出現的結果忐忑不安。或許是因為他信仰神秘哲學,對超自然的現象深信不疑。話說回來,那時在卡雷的羅馬官兵士氣高漲,因為皇帝發放了臨時獎金。

羅馬軍在卡雷兵分兩路:尤裏安與內維塔率領的第一軍,從卡雷南下至幼發拉底河,之後沿著河流向東南前進,最終目標是位於美索不達米亞中部的敵人的首都泰西封。第一軍總共1.5萬人,在薩摩薩塔建造完成的大型船隊順幼發拉底河南下時的護衛,也是他們的任務之一。這隻大型的船隊由50艘軍用船、64艘搭建舟橋用的小船、1403艘運輸船編製而成。運輸船裝載了多種的軍糧和武器,以及攻城用的重兵器。

由3萬人組成的第二軍從卡雷向東前進,首要目標是邊防城市尼西比斯。第二軍的主要任務有兩項:第一是將波斯的勢力趕出北美索不達米亞,保證正向美索不達米亞中部行軍的尤裏安及其軍隊不會腹背受敵。第二,等待從北邊過來的亞美尼亞王的支援部隊,兩軍會合後渡過底格裏斯河,繼續南下,在泰西封附近與尤裏安的第一軍會合,攻打波斯的首都。第二軍的指揮官,一位是尤裏安的親戚普羅科皮烏斯(Procopius),另一位是長期駐守埃及、熟知東方情況、經驗豐富的武將塞巴斯蒂安(Sebas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