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皇帝尤裏安(15)(1 / 2)

第三則是出於一國之主的考慮。亞美尼亞王的確允諾尤裏安,他會親自率領2.4萬人的軍隊參加波斯戰爭。然而,正如後世的馬基雅弗利所言,人與人之間,能否信守約定是道義問題,國與國之間,能否遵守協定則取決於國家利益。位於幼發拉底河上遊的阿米達,在波斯軍隊猛攻之下淪陷,這使得亞美尼亞國王不得不重新考慮迄今為止的親羅馬的外交政策。因為阿米達緊貼著亞美尼亞,而波斯的沙普爾王誓死奪回亞美尼亞以南的北美索不達米亞的決心,又是眾所周知的。

或許有人會產生疑問:亞美尼亞會去投靠信仰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波斯嗎?其實瑣羅亞斯德教並不排他,不會強迫他人去改變信仰。另一方的羅馬皇帝尤裏安盡管不反對其他宗教,但明顯地對基督教沒有好感。亞美尼亞國王和出身於希臘的王妃據說都是虔誠的阿裏烏斯派的信徒,想來他們的心中一定不是滋味。尤裏安曾在鄰近亞美尼亞的安條克待了半年以上,但在對亞美尼亞政策上,似乎並沒有特別用心,盡管這比他寫《厭胡者》此類的文章遠為重要。

我認為尤裏安的第二項過失是在軍隊的後勤問題上。他認為1500艘以上的大船裝載物資,足以應付全軍的供給。如果不發生意外,這些裝備的確是夠了。然而,隻有一種選擇,猶如危險的賭博,凡事本應多留些餘地。羅馬人不滿足隻有一條路的現狀,才會建設起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絡。始終保持多種選擇,是羅馬人的生活哲學。羅馬軍團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也正是因為既確保了後勤補給路線的充足,又將士兵情緒等不確切的因素也考慮了進去。

圖拉真皇帝時代是羅馬軍團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圖拉真皇帝也曾經攻打過美索不達米亞,成功地占領了泰西封。當時,在美索不達米亞中部作戰的羅馬軍團,不僅利用水上的船隻運送物資,中東一帶的整個羅馬道路網都配備了完善的兵站即後勤補給係統,成為軍隊的強大後盾。連他們的對手都不得不承認:“羅馬軍是靠兵站取勝的。”尤裏安難道沒有考慮過補給路線水陸並用嗎?當時中東地區的羅馬式道路網依然存在,如果他真有此打算的話,無疑可以分散補給方麵的危險。

尤裏安帶著流亡的波斯王子奧米斯達隨行的目的,是為了在攻下泰西封、趕走沙普爾之後,讓奧米斯達坐上皇位。奧米斯達不知何故與沙普爾結下了怨恨,最後隻能拋棄祖國遠走羅馬。他受到了君士坦提烏斯皇帝的熱情歡迎,之後的20餘年一直在羅馬皇帝的身邊,享受著國賓級的待遇。奧米斯達氣質高貴,言語機智風趣,然而他之所以能贏得羅馬皇帝的喜愛,並非因為他個人的魅力。對收容國而言,流亡人物在其祖國的地位越高,可利用的政治籌碼就越大。隻是君士坦提烏斯皇帝始終沒有機會利用這張政治王牌,讓奧米斯達在羅馬皇宮中虛度了年華。

終於尤裏安皇帝決定利用這張王牌。不過,奧米斯達並非被沙普爾搶了王位才流亡,也就是說,沒有特別正當的理由。何況他離開祖國20餘年,要扶持這樣的人物登基,必須有一個絕對的前提,那就是當朝國王沙普爾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大錯。隻有出現這個結果,波斯的統治階層才會同意將王位傳給他人。然而,沙普爾二世因少年喪父而早早登基,並且成功地持續了50多年的統治。論戰場上的才華,他並沒有什麼令人刮目相看的戰略戰術,但卻是一位內政的高手,始終能夠維持國內局勢的穩定。對外方麵,自公元279年北美索不達米亞成為羅馬領地之後,他一直雄心勃勃地欲奪回失地,陸續攻下阿米達以及辛格拉,正朝著最終目標一步步地前進。難道波斯的民眾會趕走這樣的君王,而將王位拱手讓給一位在敵國生活了多年的流亡貴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