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4—397年在任)
10年過去了。
這是從公元364年到374年的10年。
尤裏安死後,繼位的約維安也在7個月後猝死。緊接著瓦倫提尼安替補,成為羅馬皇帝。公元374年,瓦倫提尼安迎來了在位的第10個年頭。
這10年,羅馬帝國的局勢其實並不平靜。一些在元首製時代少有發生、被視為非常的狀態,如今已成為常態。社會問題嚴重,積重難返。整個國家好像一條衰朽不堪的堤壩,哪裏破了補哪裏,剛補完這裏抵禦了洪流,別的地方又出現了裂口。帝國在這種狀態下,之所以還能撐過10年,一是由於強敵波斯的沙普爾國王年事已高,二是因為瓦倫提尼安皇帝是一位頗具才華的武將。
蠻族出身的皇帝
瓦倫提尼安雖然身上流著日耳曼人的血液,卻是在羅馬領地潘諾尼亞行省出生長大。他出生於公元321年前後,出生地點位於現在匈牙利或塞爾維亞和黑山一帶的多瑙河流域。他父親是駐守多瑙河的羅馬軍人,作為長子,他在成年後很自然地就加入了軍隊。同時代的君士坦提烏斯在位的24年,正好與他的從軍時間相重疊。瓦倫提尼安42歲時,跟隨尤裏安皇帝遠征波斯,經曆了那一場充滿榮光也飽受屈辱的戰爭。在當時的武將中,他應該是屬於經驗豐富的前線指揮官之一。瓦倫提尼安非常清楚,光憑戰場上的經驗,無法獨自承擔起整個帝國的重任。所以,登基剛滿一個月,他就任命自己的弟弟瓦倫斯(Valens)與他共治皇帝,而不是副帝。
比瓦倫提尼安小7歲的瓦倫斯,在36歲當上皇帝之前的經曆不詳,即使也是軍人,也不能與曾經擔任過北非以及不列顛司令官的長兄相比。對於瓦倫提尼安而言,隻要這個弟弟能忠心不二就足夠了。
如上圖所示,帝國一分為二,由兄弟倆分治。兄長掌管帝國西部,東部則由弟弟負責。兄長分管西部的理由,純粹是因為當時的主要問題都集中在這一邊。對羅馬皇帝而言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防禦外敵的侵略。
弟弟瓦倫斯為人厚道,但才華平平。他之所以能夠擔當起保衛帝國東部的重任,理由隻有一個:波斯國王沙普爾的鬥誌日漸衰退。
沙普爾的氣勢不斷減弱,說來也是自然的結果。他已經實現了繼位以來最大的心願——從羅馬人的手裏奪回了被強占70年之久的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不僅如此,他趁著尤裏安戰死,繼位的約維安的精力集中於複興基督教之際,攻擊了長年成為羅馬與波斯爭端的亞美尼亞,殺死國王,使之成了事實上的波斯附屬國。亞美尼亞國王的王妃也被貶為奴隸,賜給了一位將軍。她來自君士坦丁堡高貴的家族,曾經是君士坦提烏斯的未婚妻,後來嫁給了亞美尼亞國王。當初不肯聽從尤裏安皇帝的勸說,拒絕參加波斯戰爭,而選擇了中立的亞美尼亞國王,最終還是沒有保住他的皇位和國家。
波斯國王沙普爾二世是一位令羅馬人難忘的人物。他的出生年月沒有詳細的曆史記錄。如果公元309年他繼位時還是一個少年的說法無誤的話,那麼,他利用拖延戰術,視尤裏安如掌中之物時,應該已年近70歲。在他完成此生最大心願,從羅馬手中奪回失地時,已經過了70歲。在接下來的這10年中,他的戰鬥力不斷削減,的確屬於正常的現象。
北美索不達米亞以及亞美尼亞王國被波斯占領之後,羅馬帝國東部的防衛機製變得支離破碎,正是由於波斯方麵並沒有作出任何侵略舉動,羅馬帝國的東部才能因此幸免。公元379年沙普爾二世去世,波斯王國就像一棵被掏空的大樹,靜靜地倒了下來。要在統治國家70年之久的明君之後繼位,對哪一個新主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沙普爾二世死後的波斯王國,王位爭奪戰不斷,局勢動蕩,這對防衛機製瀕臨瓦解的帝國東部而言,的確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