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哥特人的遷移究竟有多大規模,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當初他們請求瓦倫斯皇帝批準他們移居羅馬境內時,答應提供1萬名成年男子參加羅馬軍,而當遷移結束之後,人數增加到3萬人。蠻族人通常多產,如果說部落十分之一的人口符合參軍條件,那麼就有30萬人左右的蠻族人進入了羅馬境內。
而最初估計的移民數量隻在10萬人左右。這意味著一些沒有得到羅馬皇帝移居許可的哥特人部落也混入其中。想來這也在情理之中,以前這些蠻族人隻要接近多瑙河南岸,就會遭到阻擊,現在羅馬同意開放,周遭的部落自然不會錯過機會。然而,大批蠻族人的到來,卻使得色雷斯行省的收容機製徹底崩潰。鑒於以上理由,北方蠻族向羅馬帝國境內合法性的遷居行動,當然不會出現一個良好的趨勢首先,蠻族人大規模的遷移發生在秋季。秋天是收割的季節,然而事前沒有播種,自然是顆粒無收。因此,國家必須為這些移民提供整整一年的口糧,直到第二年開春播種再到秋季收割為止。不僅是口糧,政府還需要為這些生活水平低下的蠻族人提供各種日常生活品。不知為何,移民們似乎總是希望能夠與移居地的居民獲得同等的待遇。或許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迫不得已離開祖國的難民吧。被匈奴人趕出家園的哥特人,的確稱得上是難民,隻不過他們是一群攜帶著武器的難民。
解除蠻族人武裝的問題,始終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是因為羅馬帝國當初答應的生活保障,遲遲不能到位。特別是入冬之後,生活條件愈發惡化,眼看著妻兒們吃苦受難,男人們更不願意交出武器。有研究者指出,問題在於實際操作的行政官員辦事不力,我則認為,主要是因為移民的人口超出了預期的數量,當地政府應付意外狀況的措施不夠完善。而對此要負起責任的,就是當初輕率答應了蠻族移民的瓦倫斯皇帝。要接受大批移民,政府必須建立起相當規模的應對機製,然而,色雷斯管轄區既沒有這樣的機構,也沒有從國家那裏獲得所需的特別經費。再加上那些中介移民生活物資的不良商人乘機斂財,使得事態不斷地惡化,影響不斷地擴大。提供給移民的物資不僅質量低劣,而且數量上也比當初承諾的少了很多。
哥特移民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漸漸地,他們又恢複了原本打算放棄的蠻族精神。所謂蠻族精神,就是相對於吃苦耐勞、辛勤勞作的生活方式,寧願選擇搶奪他人的財產,占為己有。哥特移民回歸蠻族精神的現象,首先從襲擊周邊的村落開始。緊接著,這股掠奪浪潮,從色雷斯席卷到西麵的達契亞,直至南部的馬其頓。此時此刻,羅馬帝國的敵人,不再是從北方越境入侵,而是已經在羅馬境內向西及向南一路燒殺搶劫。當哥特人襲擊色雷斯地區的主要城市馬奇亞諾波利斯(Marcianopolis),突破了羅馬軍防線之時,這股掠奪潮的速度與氣勢達到了最高點。形勢至此,羅馬皇帝再也無法不聞不問、袖手旁觀了。
哈德良堡戰役大敗
第二年,公元378年開春之後,瓦倫斯皇帝終於有了動靜。他動身離開敘利亞的安條克,在5月底,抵達了帝國東部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這個行軍速度實在稱不上快捷,估計是一路在沿途招兵買馬,消耗了時間。就在羅馬軍以緩慢的速度向著色雷斯進軍之際,哥特人也向留在多瑙河北岸的同胞喊話,增強戰鬥力。
即使自己沒有作好充分的準備,也可以襲擊敵方的薄弱之處,這是速攻的長處。而瓦倫斯皇帝在做好了萬全之策的同時,也給敵人提供了充足的備戰時間。
不過,仍然還有取勝之道,就是采用從東、西兩麵夾擊的戰術。哥特人想渡過多瑙河向北逃離,其實非常困難。因此羅馬軍把守住東、西兩方,夾擊戰必定有效。如果這個戰術能在實戰中得到運用,那麼,瓦倫斯皇帝迄今為止所犯下的任憑形勢惡化而無所作為以及行軍速度遲緩浪費了寶貴時間等錯誤,都可以一筆勾銷。而實施這個戰術,必須要有帝國西部格拉提安皇帝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