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安布羅西烏斯主教(5)(1 / 2)

由於狄奧多西皇帝曾經是罪人之子,因此他沒有所謂的嫡係。這位最高司令官仿佛坐著降落傘,空降到官兵麵前。而且他出身於西班牙行省,這個地區羅馬化的曆史與帝國的帝政時期同樣久遠。相比之下,整齊列隊站在他麵前的士兵,情況好一點的是羅馬化的蠻族的第三代,差一些的是剛羅馬化的蠻族人。他不得不帶領這樣一支軍隊打仗抗敵,而且還是一支徹底被哥特人打敗了的軍隊。要讓這些尚未走出陰影的士兵,再次去和打贏自己的哥特人打仗,僅僅這一點,就極度困難。

所幸的是,狄奧多西才30歲出頭,還很年輕,而且從他被格拉提安欽點之前的生活狀況來看,不管今後他怎麼做,都沒有什麼害怕失去的東西。不僅如此,格拉提安也向他保證,無論他怎麼決定,都會毫無條件地給予全麵的支持。這三項條件,讓他成了一個果斷的男人。換言之,他在行使強權時,不會有任何的猶豫。

狄奧多西在他受托管轄的帝國東部全境張貼布告,募集現役士兵以及退伍老兵的兒子。子承父業,職業世襲製的法令雖然已經出台很久,但一直沒有貫徹到社會基層。不過,這次是皇帝親自下令,形同征兵。

另外,他所管轄的地區還包括了多瑙河南岸一帶。這裏因為哈德良堡戰役失去了大量的士兵,軍隊因人手不足而處於貧血狀態。因此,當地的募兵對象分成兩類:

第一,以沒有服過兵役的羅馬公民為對象,保證每年發放一次賞金。由於條件豐厚,應征者源源不斷,從廚師、麵包師到店鋪夥計,來自各行各業。不過大多數願意入伍的,還是因蠻族的侵害以及重稅的負擔,不得不放棄農耕的農民,以及那些由於主人家的經濟狀況難以維持而被解放的奴隸。

第二,以北方蠻族日耳曼人為對象。狄奧多西也向他們提供了一項相當不錯的條件。隻要他們能夠找到接替自己的人,任何時候都可以退伍,返回部落。

在優惠條件的吸引下,募兵的目的是達到了,不過遵守軍紀的觀念,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這些人對最高司令官的皇帝既沒有太多的忠誠心,也不怎麼服從直屬長官的命令,因此,軍團內外常有問題產生。

狄奧多西發現,沒有足夠的時間通過訓練來解決問題。因此,他打破以往的慣例,強製性地將在東部招募的士兵調往西部,同時把集結於西部的士兵派去東部。

士兵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被派遣到遠離家鄉的地方。但他們已經宣誓效忠皇帝,如果拒絕命令,立即會以反叛罪被處死。因此,軍人們盡管心懷不滿,還是開始了調防的行動。東西兩撥人馬在小亞細亞相遇時,曾經發生激烈的衝突,雖然事件很快得到了平息,但還是有人因此喪生。

狄奧多西管理軍隊,如果隻有強行換防這一招,他不過就是一個暴君。然而,事實證明他並非如此。不管怎麼說,一支情緒不穩定的軍隊,是不可能頻頻贏得勝利的。雖然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我認為,狄奧多西作為最高司令官,最終還是采用了最單純也是最正當的手法,消減了士兵的不滿情緒。那就是獎罰分明、公平以及打勝仗。戰場上生死在一瞬之間,因此士兵對司令官的評價,要比外人想象的更為嚴格。哪怕是僥幸存活,但如果被俘,不管對方是波斯人還是日耳曼人,都逃脫不了一生為奴、過豬狗不如的生活的悲慘命運。

公元379年,狄奧多西率領的軍隊創下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戰績。羅馬軍不僅攻打了哥特人盤踞的色雷斯和達契亞等位於多瑙河下遊以南的廣大地區,而且一路追擊,一直打到伊利裏亞。伊利裏亞不屬於狄奧多西的管轄範圍,但他沒有一絲放棄的意思。按照這個勢頭,羅馬軍完全有能力徹底地將哥特人趕回多瑙河北岸。

然而,這時的狄奧多西變得焦躁不安。因為就在這一年,曆經50年統治、創下輝煌業績的波斯國王沙普爾去世。沙普爾死後的波斯王國,進入了動蕩不安的時期,不過這情況要到之後才有所顯示,當時狄奧多西則擔心波斯王國會再出現一位與沙普爾同樣強悍的國王,那麼波斯軍極有可能會越過幼發拉底河,侵入羅馬境內。如果形勢發展果真如此,狄奧多西就不能把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多瑙河地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