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安布羅西烏斯主教(6)(1 / 2)

除此之外,農地有所收獲,這些境內的哥特人的經濟就可以獨立,羅馬也就無須再向他們提供援助。現在看來,羅馬人的這個如意算盤也落了空。羅馬當初承諾的糧食保障時間,是到農作物收獲為止,結果卻變成了年年都得援助的情形。羅馬提供糧食援助的時間究竟維持了多久,由於缺乏詳細的史料,沒有精確的結論,隻能依靠推理。從以後頻頻出現在協定書中的“保證會根據情況,提供相應的數量”的字眼推斷,經濟援助恐怕是變成了恒久性的。若真如此,那羅馬帝國不僅是允許日耳曼人遷入羅馬境內,而且還負擔了他們生活所需的費用。由於這種狀況的持續,哥特人遷居給羅馬帶來的原本屬於短時期的影響,就變成了長期的影響。

說到長期影響,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而且它不是靠金錢就能解決的。羅馬在元首製時代,就很積極地去建立與蠻族的友好關係,而且將它定為帝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因此,上述的經濟援助並非史無前例。然而,這種友好的態度,僅限於“防線”以外的蠻族人,並不是同意他們集體移民至“防線”以內。這好比是同圍牆隔壁的鄰居交好,但不會把鄰人帶回家裏來住。何況,就算把鄰人領進自家圍牆內,牆外也不會就此變得冷冷清清,緊接著會有新的鄰居搬遷而來,而且這牆內牆外的鄰人都是日耳曼人。這種現象,後世的學者稱為“和平下的蠻族化”,不過,對當時的羅馬人而言,大概會發出“多瑙河不再是國界線”的唏噓。事實上,已經久未提及的“防線”(limes)這個概念,就是從這個時期之後徹底消失的。那麼,蠻族移民政策是否給帝國境內其他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安定呢?

回答是完全沒有。雖然哥特人的襲擊暫時告一段落,但多瑙河以北仍然居住著大批的日耳曼人,他們一如既往地繼續著侵略行徑。邊境附近居民的生活依然苦不堪言,不管怎麼辛苦勞作,收獲的成果總是被蠻族人搶走,父母兄弟乃至幫工的奴隸還是不斷地遭到綁架。另一方麵,無論換成哪一位皇帝,國家支出始終不減。當年尤裏安皇帝實施的“裁員”政策猶如曇花一現,軍事與行政這兩大國家機構臃腫不堪,人浮於事,情況完全又回到了前文所述的君士坦提烏斯皇帝的時代。

在蠻族入侵和國家重稅的雙重壓迫之下,農民的生活日益困苦。他們寧願放棄自由之身,選擇做一個被保護者,從農民變為農奴。

大家千萬不要忘記,農業是古代的基礎產業,農民形成了羅馬社會的中產階級。所以,不管是格拉古(Gracchus)兄弟,還是尤裏烏斯?愷撒,都會如此地重視《農地法》。《農地法》的被重視,意味著農民的權益受到保護,羅馬社會健全的狀態得以維持。一個沒有形成中產階層的人類社會,不但不健全,而且不能維持正常的運作。

然而,當下的羅馬社會,agricultor即“耕種自己土地的人”,已經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colonus,即“耕種他人土地的人”。他們既不算農民,也不是奴隸,是農奴。這個翻譯真是絕妙。以前從事耕作的是奴隸,現在大多變成了自由民。他們從事的工作內容、法律上的地位一如奴隸。地主在出售農地時通常都會附帶農奴一起變賣。

提筆至此,我漸漸地發現,羅馬帝國滅亡,或者說羅馬帝國崩潰等表現方式似乎並不貼切。如果要說滅亡或者崩潰,那麼在此之前,必須要有一個羅馬帝國存在。如果沒有存在過,也就沒有什麼滅亡或者崩潰一說了。不過,我也不能接受分化、解體之類的表現方式。因為整體分解成個別物體之後,變小的隻是規模,本質是應該不變的。

那麼,是不是應該用溶解來形容呢?羅馬帝國溶解了。我認為,至少在宗教方麵,“溶解”一詞是妥當的。因為羅馬人不是輸給了基督徒,而是變成了基督徒。不知是因為敵視羅馬的波斯國王離世,還是引入蠻族移民措施有了效果,羅馬帝國東西部人民都能維持著小康的生活。或許是政局比較穩定的緣故,格拉提安皇帝重新恢複了曾經因尤裏安皇帝而一度中止的親基督教、反異教的宗教路線。格拉提安的父親瓦倫提尼安是一位形式上的基督徒,而他則完全不同。緊隨其後的是分管帝國東部的另一位皇帝狄奧多西。這兩位皇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深受一位人物的影響,這是一個意誌非常堅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