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安布羅西烏斯出身於首都的父親一樣,西馬庫斯的父親最後也成了“首都長官”,這個位子在當時是高級官僚中的最高階位。由於皇帝不常在首都,“首都長官”就成了皇帝的“代理人”,也就是說,西馬庫斯和安布羅西烏斯都是皇帝“代理人”(vicarius)的兒子。
當然,西馬庫斯也接受了被後世稱為“教養科目”的全套教育,之後走上公職之路。這是出身於統治階層的年輕人的必由之路。因為是良家子弟回饋社會,不取俸祿,所以,在共和時期以及元首製時期,都被稱做“光榮職務”
(cursushonorum)。到了帝國後期,整個情況有所改變,以下是4世紀時,“光榮職務”的一個過程:
首先,在20多歲時,從財務檢察官(quaestor)開始,期滿後進入元老院,成為元老院議員(senator),之後競選法務官(praetor),當選後去地方上工作。在經曆了意大利半島內的總督(governatore)職務之後,升任執政官(consul)。盡管執政官這個位子如今已有名無實,不過,帝國的各個行省是由總督(proconsul)統治的,而擔任總督需要有當過執政官的經驗,即獲得“前執政官”的身份。經曆了以上這一係列的公職之後,最後攀升至官僚階位的最高峰——首都長官。
安布羅西烏斯就是在意大利半島內擔任州長時,被基督教教會看中,“光榮職務”生涯因此中斷。而沒有被基督教看上的西馬庫斯,在他44歲時抵達了“光榮職務”生涯的終點站,就任“首都長官”。不過,他還在20多歲擔任財務檢察官、尚未有資格進入元老院時,就被皇帝看中了。如果隻對比“光榮職務”,西馬庫斯的起步要比安布羅西烏斯來得光鮮亮麗。
被皇帝選中的西馬庫斯所擔任的官職,拉丁語稱為“comestertiiordinis”。“comes”,原意是皇帝的友人,不過那時已經是一個類似“內閣幕僚”機構的代名詞,所以他的職位大概相當於“內閣幕僚直屬秘書”。盡管階位不高,但隨時能見到皇帝,皇帝去哪裏,他就跟到哪裏。
當年提拔年輕的西馬庫斯的,是瓦倫提尼安一世皇帝。瓦倫提尼安一世將帝國東部交給弟弟瓦倫斯,自己負責動亂的西部,10年的在位時間,都是在與蠻族作戰中度過。西馬庫斯是在瓦倫提尼安一世在位最後的6年擔任秘書的,因此,他經曆過與蠻族對決的戰爭場麵。不過,那時文官與武官職務分離的製度,已經實施了80年,即便是上戰場,他也是以文官的身份,因此沒有率軍打仗的經驗。盡管如此,西馬庫斯還是和從來沒有見過戰場的安布羅西烏斯不同,他在很年輕時,就目睹了總稱北方蠻族的日耳曼人起兵獲勝、失敗投降,乃至於願意與羅馬人和平共生的光景。
西馬庫斯與皇帝如影相伴的生活,最終也是由瓦倫提尼安一世給畫上了句號。公元373年,33歲的西馬庫斯被任命為阿非利加行省總督,前往迦太基赴任。當時的北非,正處於沙漠遊民侵襲和居民叛亂的困難時期。軍事上的問題,需要被派來的狄奧多西的父親去解決,而民政則是擔任總督的西馬庫斯負責。
西馬庫斯在北非沒多久,瓦倫提尼安一世皇帝猝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年輕有為的他在卸任阿非利加行省總督之後,再也沒受到重用。目前唯一清楚的,是他之後擔任了盧卡尼亞?布魯蒂姆(Lucania Bruttium)州的州長,這個地區位於長靴形的意大利半島的鞋尖。除此之外,他還擔當過“祭司長”
(Ponti?ceMaiore)的宗教職務。格拉提安皇帝拒絕出任大祭司,導致祭司們的威信掃地。而西馬庫斯不僅沒有扔掉異教徒這件日漸破舊的外衣,而且堂堂正正地把它穿在了身上。難怪他會被後人稱為“羅馬古老異教最後的榮耀之火”。
公元384年,44歲的西馬庫斯被任命為首都長官。由於委任者是皇帝,相信狄奧多西隻打算讓西馬庫斯做一個自己的“代理人”而已。不過,首都長官同時也是首都羅馬的最高行政負責人,他必須順應民意,實施政務。從西馬庫斯上任後的表現來看,他似乎是努力去做一個行政官,而不是“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