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安布羅西烏斯主教(12)(1 / 2)

這尊女神像至今下落不明,想必是在之後席卷整個帝國的破壞神像、雕像的風暴中,與其他物品一起遇難。不過,模仿地球製作的圓形雕像體積巨大,一個成年男子也很難抱起,它不是那麼容易被破壞的,何況球形的物體非常堅固。說不定這個大圓球被遺棄在什麼地方,至今還發揮著意義完全不同的功效。

從大競技場(Circo Massimo,又譯馬西莫競技場)的遺址前往台伯河的途中,會經過柯斯梅丁聖母教堂(Basilicadi Santa Mariain Cosmedin,又譯希臘聖母堂)。這座教堂和其他教堂一樣是在公元4世紀末,由原來的公共建築改為教堂的。教堂入口處的前廊牆上,有一個稱為“真理之口”的浮雕,據說撒謊的人把手伸進去,會被咬住不放。這個傳說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來到這裏,排著長隊躍躍欲試。

其實,這原本是古羅馬時代把積在青石板路麵上的雨水引入下水道的水溝上的蓋子,在這個大圓盤上雕刻著河神的頭像,而河神的嘴巴在2000年後就變成了“真理之口”。元老院門前勝利女神站著的那個圓球,說不定如今也在哪個廣場或教會前,默默無聞地度著漫漫歲月。在現代的羅馬尋找古時代的蹤影,是一個不錯的休閑方式。

基督(對異教)的勝利

接下來的話題要回到公元384年。這一年發生的西馬庫斯與安布羅西烏斯“論戰”的最終結果,果真如西馬庫斯擔憂的那樣發生了。元老院議事廳前的勝利女神像被拆掉,這意味著異教羅馬的最後一道堤防決堤。米蘭主教的言論促使狄奧多西皇帝作出了違反君士坦丁大帝“米蘭敕令”的決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反異教、反異端的路上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首先,原本被禁止的官方祭典,對象擴大到個人,從此,私人也不得舉行祭祀活動。羅馬人聚集家族各分支,祭拜家族保護神、共同緬懷祖先的傳統活動,在信仰一神教的基督教看來,是崇拜異教的集會。另外,羅馬人的家中一定會在麵對中庭的一角,搭建一個祭拜家族守護神以及祖先的場所,類似於我們的供台。它也被視為偶像崇拜,強行拆除。如果有人敢於違抗,等待他們的是死刑。後人在龐貝古城遺址中,挖掘出數量龐大的各種小神像,如果火山爆發的時間不是在公元1世紀,而是4世紀,肯定是找不到神像的。

以排除異教的名義所頒布的各種敕令中,還包括以下禁令:

裝飾花環的浮雕(獻祭的場麵)

在祭壇前點燈、焚香。在牆麵裝飾鮮花。向諸神以及先祖們敬酒。

羅馬人特別喜歡花飾,他們用樹葉和鮮花編織成花環,不是圓形的那種,而是長長地呈帶狀,色彩斑斕的花環放在白色的大理石或灰色的牆壁上,顯得異常耀眼。隻要有機會,羅馬人就會把花環裝飾在各種地方,它不僅僅是用來裝飾祭壇,但從希臘時代開始,祭拜活動必有花環。

違反了以上這些禁令的人,雖然罪不及死,但會被處以罰金,而且必須用不受貨幣價值波動影響的黃金支付。

當年基督教教會因君士坦丁頒布了“米蘭敕令”而向他奉獻了“大帝”

的尊稱,他們又將此稱號獻給狄奧多西,因為他是首位將基督教以外的宗教,即所謂的“異教”定義為“邪教”的皇帝。“異教”不過是與自己信仰的宗教不同的宗教,而“邪教”則是不當的、有害的、有違國家製度和道德必須鏟除的宗教。

盡管基督教日益盛行,但羅馬人仍然是一個尊重法律的民族。狄奧多西頒布的反異教、反異端的敕令,在半個世紀後被收錄進狄奧多西二世編撰的《狄奧多西法典》。由此可見,這些敕令是作為國法製定的。對於法律民族的羅馬人而言,“違法”比“邪教”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因此,公元4世紀之後,那些曾經頻繁出現於文學、美術作品上的希臘或羅馬諸神,全體都變成了“不法者”(outlaw)。既然是“不法者”,那麼警察就完全有理由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