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章 安布羅西烏斯主教(14)(1 / 2)

有關這個答案,不少的研究者認為,主要是異教徒對信仰不夠虔誠。我個人覺得原因不僅於此。關鍵問題似乎不在信仰是否堅定,而是信仰的對象,即宗教的性質不同。

有關宗教的差異,簡單來說,有以下幾個不同:一神教深信自己信仰的是正確的教義,所有人都應該信從。相反,多神教則認為,盡管自己不信某類宗教,但隻要有人相信,那麼就應該承認它的存在。“殉教”一詞,正如字麵所示,是為自己的信仰而死的殉道行為,以示誓死捍衛宗教的決心。綜觀兩者的不同,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殉教隻會發生在一神教信徒的身上,而多神教則很難接受這種行為。希臘、羅馬人在麵臨不得不放棄信仰時,他們最多就是選擇脫身而出,遠離時代的旋渦。

公元19世紀有一位叫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的曆史學家,寫過許多有關古希臘、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羅馬以及西歐文藝複興時期的膾炙人口的著作。對於希臘羅馬宗教的性質,他曾經說過:

如果從君士坦丁到狄奧多西等曆代皇帝,沒有立法承認基督教是唯一的宗教、將其他宗教視為邪教的話,或許希臘羅馬多神教可以延續至今。

說到布克哈特,又讓我想到另一件事情,因基督教的勝利而成了“犧牲者”的不僅有美術,還有文藝。羅馬帝國境內數量繁多的圖書館,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陸續遭到關閉,其中包括首都羅馬的28所公共圖書館。羅馬時代公共圖書館的藏書,充分體現了帝國雙語文化的社會狀況,按照希臘文和拉丁文分門別類,公開展示。這些書籍的內容,幾乎全部是對異教世界的敘述,伴隨著圖書館的關閉,藏書不斷流失,古代文化遺產就這樣消失殆盡。這些散落的書籍,同樣也是要等到文藝複興時期才重新被發現。

在異教與基督教抗爭的曆史上,公元393年除了發生了元老院判決朱庇特神有罪的事件之外,另外還頒布了一條象征性的法律,那就是全麵禁止奧林匹克運動會。禁止的理由是因為這個四年一次在希臘奧林匹亞舉行的運動會的目的,是奉獻給眾神之王宙斯(拉丁語稱做朱庇特)的。希臘城邦之間平素紛爭不斷,隻有在一個特殊的時期,大家相聚奧林匹亞,不論戰場上的輸贏,以體育競技的方式一比高下,這是古代奧林匹克的意義所在。據說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在公元前776年舉行的。這項曆史悠久的體育競賽,也在一千一百六十九年後落下了帷幕。因此,西洋史上稱公元393年為“希臘與羅馬文明正式終結的一年”。

順便提一句,近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排斥戰爭中的國家以及戰敗國的選手,我認為這種行徑完全違背了古代奧林匹克的精神。

基督(對皇帝)的勝利

形勢的發展,一切如米蘭主教安布羅西烏斯所願。受洗後的狄奧多西皇帝,像一隻溫順的小綿羊,在牧羊人安布羅西烏斯的引導下,利用皇帝特別的權力立法成章,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但這還不能讓安布羅西烏斯滿足。在信徒麵前,明確上帝與皇帝從屬關係的議題,尚未解決。也就是說,必須保證基督教教會高於皇帝權力之上的優勢。為達到目的,安布羅西烏斯不惜超越了米蘭教區主教的權限。

公元392年,21歲的傀儡皇帝瓦倫提安尼二世被殺,自此,狄奧多西名副其實地成了一人主宰帝國的羅馬皇帝。那個時候的他,似乎還心懷抱負,希望做一個對帝國公民公正無私的皇帝。一次事件的發生,讓他有機會表現出公正執法的態度。

在帝國東部的敘利亞東北部,天主教徒借著狄奧多西皇帝排除異教徒的勢頭,乘機放火燒毀了猶太教的猶太教堂(Synagogue)。狄奧多西命令當地的行政官嚴懲罪犯,同時,他要求當地的主教用教會的費用,重建猶太教堂,捐贈給猶太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