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基督教教堂——聖喬萬尼大教堂坐落在羅馬市區南端的拉特拉諾。公元312年,君士坦丁打敗政敵馬克森提烏斯,作為勝利者進入了羅馬城。他最先建造的就是這座教堂。君士坦丁還建造了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不過那已是在此12年之後的公元324年,在擊敗了殘留的政敵李錫尼之後的事了。順便提一下,君士坦丁是基督教得到承認後的第一位羅馬皇帝,因此他成了曆史上第一位被尊稱為“大帝”的人。聖喬萬尼大教堂的建造比頒布承認基督教的“米蘭敕令”僅早一年。
據說,基督教教堂是建在誓死守教的殉教者墓地之上的,在被稱為早期基督教時代的古代更是如此。聖彼得大教堂就建在被認為是使徒彼得殉教之所的梵蒂岡。聖保羅大教堂與聖彼得大教堂和聖喬萬尼大教堂同為羅馬四大教堂之一,它也如其名——“城外的(FuorileMura)聖保羅大教堂”——所示的那樣,是建在相傳為保羅殉教處的城牆外大道旁。
然而,聖喬萬尼大教堂卻不一樣。與城牆相接的拉特拉諾一角,曾是馬克森提烏斯皇帝麾下騎兵軍團的軍營。馬克森提烏斯在與君士坦丁的權力鬥爭中失敗。摧毀反基督教仇敵的勢力地盤,並在其上建造基督教教堂,這是無與倫比的政治人物君士坦丁在以勝利者的姿態向馬克森提烏斯派的羅馬市民示威,也像是一年後頒布“米蘭敕令”的前奏曲。
這樣一來,聖喬萬尼大教堂就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了,它是皇帝君士坦丁現在的拉特拉諾的聖喬萬尼大教堂送給羅馬主教的主教教堂,是指引“羊群”(信徒)的“牧羊人”的官邸和公邸。當時的羅馬教皇於公元314年牆壁未幹就早早地住了進去。此後一千年間,聖喬萬尼大教堂一直都是羅馬教皇的居所,直到14世紀初發生以“阿維尼翁之囚”聞名的法國國王綁架教皇事件為止。
“阿維尼翁之囚”事件結束以後,教皇的居所遷到了聖保羅大教堂,但聖喬萬尼大教堂作為羅馬主教教堂的地位至今未變。羅馬教皇同時也是羅馬的主教,這個兼職至今仍在延續。事實上,教皇當選後最先去的地方就是聖喬萬尼大教堂。
聖喬萬尼大教堂已經曆了近一千七百年的滄桑歲月。在它的漫長歲月中幾經改造也是很自然的事。我們現在看到的教堂不論是外觀還是內部,滿眼都是18世紀巴洛克風格的威容。既然是教堂,那就是祈禱的場所,彌撒的場所,也是舉行洗禮、葬禮、婚禮等各種儀式的場所。如今,由於教堂正殿過大,朝拜者和觀光客絡繹不絕,往日教皇公邸的一部分好像也用於私人儀式了。在一次出席朋友女兒的婚禮時,我看到了一段文字。
對與新郎、新娘沒有親近關係的人來說,婚禮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慨之處。舉行儀式的小型禮拜堂不常對參觀者開放,一任好奇心的驅使,我將視線投在了牆麵上。這時,麵對祭壇的右側牆壁上的文字映入我的眼簾:
基督勝利了基督君臨了基督統治了
我聽不進祭司的說教了,腦子被某種思緒所占據:如果把“CHRISTUS”替換成“ROMANUS”,那意思就變成了:
羅馬人勝利了羅馬人君臨了羅馬人統治了
主語改變了,戰勝了誰、如何君臨、用什麼方法統治,當然也就改變了。我想,這些不同點不正是劃分古代與中世紀的分水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