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95—410年)
東西分裂
公元395年1月,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去世。享年48歲,在當時也算是早逝。他不是戰死,也不是被刺殺,而是病逝。在位的最初4年,他和格拉提安皇帝分治帝國東西,而接下來的12年,實際上由他一人統治。他的早逝是累積長達16年繁重公務的結果。“皇帝”(Imperator)原本是授予承擔率軍保衛國土的“凱旋將軍”的尊稱。狄奧多西是最後一位不愧於這一稱號的羅馬皇帝。這16年來,廣袤的羅馬帝國從東到西,一旦有敵來襲,他就要率軍馳騁征戰。他死在米蘭,是因為直到前一年的秋天,他都一直在指揮討伐高盧皇位篡奪者的戰爭。他死在1月,則可能是他進入冬令營後突發勞疾的結果。
但是,為保國安民不惜親自率軍征戰,這實在是十分羅馬式的想法。在君士坦丁因承認基督教而獲得“大帝”尊稱之後,狄奧多西也被稱為“大帝”,理由是他也為基督教的振興盡了力。
君士坦丁是4世紀初的人,因至少在原則上像對其他宗教一樣承認了基督教的信仰而被尊為“大帝”。而狄奧多西是4世紀末的人,他不承認並徹底排斥、鎮壓一切異端異教,是強行推行一神教思想的“大帝”。影響巨大的米蘭主教安布羅西烏斯實在是一位有能力的“牧羊人”。他在狄奧多西的葬禮上如是說教:
皇帝狄奧多西沒有死!他附體在兩個兒子身上。即使在天上,父親的眼睛也會片刻不離地注視著地上的兒子,並保護著他們!將士們、公民們都要像對待先帝那樣為兩位年輕的繼承者竭盡忠誠!
繼承狄奧多西皇帝的是長子阿卡狄烏斯和次子霍諾裏烏斯。阿卡狄烏斯18歲,霍諾裏烏斯隻有10歲。除了這兩人之外,狄奧多西與和他一起當了4年皇帝的格拉提安皇帝的異母妹妹加拉之間還生有一個女兒。父親去世時這位皇女才五六歲。
公元395年,伴隨著狄奧多西之死,羅馬帝國分裂成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這是曆史上的定論,但這隻是結果。我認為,狄奧多西起初並沒有把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分別傳給長子和次子的想法。
分治東西是從3世紀末“四帝共治製”時代就已開始的統治方法,這是在周邊各蠻族一同入侵的時代用以應對外敵的苦肉計。所以,可以說狄奧多西把阿卡狄烏斯放在東部、把霍諾裏烏斯放在西部的本意並不在於把帝國一分為二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而在於延續東西分工負責的傳統做法。也許他認為,親兄弟之間的分工應該比外人更能發揮作用。
事實上,狄奧多西皇帝臨終時把兩個兒子托付給了將軍斯提利科一個人。如果他真有意分割帝國的話,就應該把兩個兒子分別托付給不同的武將。這不正是狄奧多西生前並沒有想過自己死後要把羅馬帝國一分為二的證據嗎?
但狄奧多西的遺誌最終並未得到繼承,羅馬帝國的統治並未變成分工製,而是走向了分裂。個中原因:第一,即使是兄弟,關係也未見得就好;第二,西征前受托統治東部的長子阿卡狄烏斯的心腹之中,有很多高官希望從西部分離出來。但是,臣子必須首先遵從先帝的遺誌。所以帝國並不是在狄奧多西死後立即分裂的。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起初是在暗中進行,是以漸進的方式逐步形成的。然而,這給當事人帶來了許多不幸,其原因是在混沌不清的狀態下行動時,雙方極易發生誤解。
狄奧多西雖然是一位熱心的天主教徒,但他也是當了16年皇帝的人。他一定認為,死後僅僅通過主教之口給兩個兒子帶來神的恩寵,或是僅靠自己在天之眼的監督是不夠的。於是他把兩個兒子托付給了既有才幹又忠心耿耿的右臂斯提利科。
意大利羅馬史研究者帕裏貝尼這樣評論18歲的阿卡狄烏斯和僅有10歲的霍諾裏烏斯:
他們常年生活在宮廷裏,遠離民眾,與民眾沒有任何接觸。士兵們從未見過自己的最高司令官驅馬統軍。兄弟兩人能即皇位,理由隻有一個,阿卡狄烏斯擔任東羅馬帝國皇帝13年,而霍諾裏烏斯穩坐西羅馬帝國皇位長達28年。可以想象,現世的最高權力者因神願而能占據皇位,這種基督教的“君權神授”說對統治者是多麼有利。已經不再是以前那樣由精英薈萃的機構元老院(senatus)和擁有羅馬公民權的民眾(populus)委托皇帝行使權力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