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最後的羅馬人(3)(1 / 2)

監護人

12年就這樣過去了,時光到了公元395年,這是決定斯提利科命運的一年。狄奧多西進入冬令營區時,似乎悟到自己的死期已近。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斯提利科為“聯軍總司令”(magisterutrius quemilitiae)。“大元帥”有數人,可聯軍總司令整個帝國隻有兩人,另一人負責與波斯接壤的帝國東方的防禦。接著,狄奧多西把兩個兒子和他們即將肩負的羅馬帝國托付給了將要迎來35歲的“半蠻族”。

這兩件事是狄奧多西在圍滿將軍和高官的病榻上辦的。這樣做既是為了向他們顯示這是正式決定,是遺言,同時也是為了讓將軍和高官們為他給斯提利科的遺言當證人。

我認為狄奧多西對斯提利科是真心信任和期待的。不過,狄奧多西也有心計:就憑蠻族出身,斯提利科再守信義、再有能力,恐怕也不會去覬覦羅馬帝國的皇位。

事實上,出身蠻族在羅馬軍隊裏得到擢升的武將發動叛亂、殺害上司皇帝的事情時有發生,但這時他們往往也不是自己登上皇位,而是轉入幕後,讓“羅馬人”自己去登皇位。那個時代,蠻族想名副其實地成為最高統治者還是有強大阻力的。在這種情況下,斯提利科是托付兩位皇子的理想人物。

其實,在公元395年1月17日狄奧多西去世前囑托後事時,斯提利科已經把羅馬全軍中數量眾多的精銳部隊置於自己的指揮之下。在皇帝狄奧多西決心一掃帝國西部之敵而整編部隊時,趁著與波斯關係良好,選拔駐紮在帝國東方將士中的優良人員,摻入駐紮在西方的將士中,讓他們一同作戰。這些軍隊就這樣被就任“聯軍總司令”的斯提利科接收了。

這樣,斯提利科在公元395年掌握了當時羅馬帝國最強的軍隊。這支軍隊正式的最高司令官是兩位皇帝,一位18歲,另一位才10歲。隻要斯提利科有心踢開18歲和10歲的皇帝,攫取皇位也有可能。至少把10歲皇帝分治的帝國西方弄到手,是確乎無疑能夠辦到的。這一年,斯提利科35歲,他還握有在這種情形下行之有效的王牌——先皇的養女賽妮娜是他的妻子。但斯提利科沒有這樣做,就連試探性的微細動作都沒有。

這種男人不可能沒有對他占據的地位和擁有的權力感到不快的敵人,而另一方麵卻又多有仰慕者相助。總之,他是一個能讓其他男人敬佩的男人的典型。生於埃及的詩人克勞狄安就對這位斯提利科敬佩之至。

“現場證人”

提到“詩”(poema),會有許多現代人認為,那就是主觀敘述作者自身感動和情緒的韻文文學作品。於是,“詩人”(poeta)就是耍弄用韻抒情詩的人。不過,所謂“詩”,原本是由抒情詩、敘事詩和詩劇構成的文學樣式,不是僅有抒情詩才叫做“詩”。在古代,在劇場裏表演的悲劇、喜劇也被視為“詩”的正統領域。換言之,所謂詩人可以說就是選擇以文章作為表現手段的人。克勞狄安盡管出生在埃及,熱愛的卻是希臘人荷馬和羅馬人維吉爾,而他們都是敘事詩人。

克勞狄安的生年不詳,但他的創作活動集中在公元395年到404年之間。可以想象,他與斯提利科是同時代人,或是介於狄奧多西與斯提利科之間的一代人。他的作品幾乎全是講述斯提利科的,但讀不出年少男人講述年長者的味道,也看不出所謂宮廷詩人為諂媚主人而寫作的文筆。斯提利科對這位詩人而言,是一位與蠻族出身等等無關的英雄。對出身於埃及卻堅信自己是羅馬帝國公民的克勞狄安來說,斯提利科是保衛自己國家的“羅馬帝國最後的盾牌”。

鍾情於作品主人公的作者所創作的作品缺乏客觀性,這種評論應有幾分正確。不過,如果詩人克勞狄安沒有寫給我們什麼東西的話,背負逆賊的汙名去世的斯提利科在曆史上的評價,就隻能有反對者一方的說法了。在給後世留下己方的而不僅僅是敵方的信息方麵,克勞狄安的著作起到了中和的作用。不管怎麼說,從公元395年到404年這9年間,詩人的確一直跟隨在這個時期的主人公斯提利科身邊,是這位蠻族出身的將軍所作所為的現場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