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4章 最後的羅馬人(5)(1 / 2)

我們不知道斯提利科是否收到了阿卡狄烏斯皇帝的命令或是要求,他開始出兵了。他親自率軍直奔希臘。他們從意大利半島亞得裏亞海一側的港口出港,南下渡過亞得裏亞海,進入愛奧尼亞海,在希臘西北部登陸,將一路向北的阿拉裏克和西哥特人擋在了眼皮底下。

不過並沒有立即開戰。士兵們建起了一道長長的圍欄,打算把包括女人孩子在內的西哥特人趕進去。這次的作戰目的是要消滅敵人。按我的想象,斯提利科似乎是等他所欣賞的蓋納斯指揮的東羅馬帝國軍隊到達後再開戰。如果從北麵和東麵兩麵夾擊,就有充分把握給西哥特人致命一擊。

羅馬軍隊傳統上偏好一舉投入大軍迅速解決戰鬥的戰法。共和政體時代是這樣,進入帝政時代以後仍然一成不變。他們淡然無視那些“對微弱之敵不須投入大軍”的批評。在公元1世紀的猶太戰爭中,拒絕投降、堅守馬薩達要塞的猶太人隻有區區500人。盡管馬薩達要塞建在高聳的懸崖之上,易守難攻,但羅馬軍隊竟對堅守這裏的500人投入了6000人的兵力。羅馬人對漸次投入兵力,即間斷性投入兵力的做法非常厭惡。那樣做結果會演變成為持久戰,要付出原本可以不用付出的犧牲。但是,這種作戰方法與帝國衰落的程度相一致地被人忘卻。公元397年春天,君士坦丁堡的部隊終未現身。

相傳4世紀初,戴克裏先皇帝時代,整個羅馬帝國的士兵總數為60萬。

但在其後的百年間,兵力逐漸減少。有研究者說,進入帝國的最後一個世紀5世紀時,這一數字已經減少到了三分之一,弄不好甚至到了四分之一。如果這是事實,那麼就連聯軍總司令斯提利科能夠率領出征的兵力頂多一兩萬人。這隻相當於元首製時代的一個軍團,這樣的戰鬥力,終究是不可能包圍並消滅西哥特人的。

結果,斯提利科隻能靠從意大利帶來的兵力對付阿拉裏克。不過這次戰鬥的勝利者依舊是斯提利科。阿拉裏克再次敗北,隻得丟棄掠奪來的財物和人口,逃進了山區。

然而,君士坦丁堡對斯提利科的責難之聲已經沸沸揚揚,說斯提利科也是蠻族出身,阿拉裏克也是蠻族出身,同是蠻族,斯提利科在戰鬥中手下留情了。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中甚至有人發出了應該把斯提利科定為“國家公敵”的聲音。斯提利科心情大壞,他停止追擊,直接率軍返回了意大利本土。這又給了阿拉裏克東山再起的大好機會。

阿拉裏克率領西哥特人將暴行的舞台轉移到了希臘西北部一帶。是否可以認為,他們離開後,位於希臘東端的君士坦丁堡就安全了呢?完全不是那樣。橫穿希臘北部的埃格那提亞大道直接連接著曾經叫做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這座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很快就會因為看到大道對麵的西哥特人而恐懼得夜不能寐。

君士坦丁堡宮廷的主導權沒有掌握在阿卡狄烏斯皇帝手中,而在皇妃優多克西婭和積極幫助她當上皇妃的宦官尤特羅庇烏斯手中。優多克西婭是法蘭克人出身的一位將軍的女兒。這兩個人在商量如何消除阿拉裏克的威脅,結果想到一個計策,21歲的皇帝隻是在提交上來的文件上簽了個名。

西哥特人的族長阿拉裏克被正式任命為羅馬帝國的“大元帥”(magister militium),還是“負責伊利裏亞地區的大元帥”(magister militiumper Ilyricum)。伊利裏亞是指北起多瑙河南至亞得裏亞海的廣大地域。這塊地域公元2世紀以前被分為近潘諾尼亞、遠潘諾尼亞、諾裏克、達爾馬提亞四個行省,是作為鐵壁來守衛的保衛多瑙河中遊的“防線”。這條防線被稱為羅馬帝國安全保障能否發揮作用的晴雨表,備受重視。因羅馬軍團基地駐紮而成為城市的文多博納(今維也納)、阿昆庫姆(今布達佩斯)、辛吉杜努姆(今貝爾格萊德)都麵向多瑙河,羅馬一直嚴密監視著河對麵的蠻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