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0—476年)
進入羅馬的11條水道橋之一的克勞狄亞水道橋
發生於公元410年夏天的“羅馬浩劫”,震驚了西起不列顛、東至巴勒斯坦的整個羅馬世界。當時的人們把這個事件感知為羅馬帝國事實上的崩潰。“浩劫”過後,霍諾裏烏斯皇帝立即向駐紮在西羅馬帝國全境的全體總督、軍隊指揮官和法務官送去了如下內容的詔書:
阿拉裏克及其屬下的蠻族不僅燒毀了首都羅馬輝煌的紀念碑,還實施暴行,搶走了居住在羅馬的人們手中的一切。
因此,帝國已經沒有經濟和軍事力量回應行省的請求。從今以後,各行省可以依賴的隻有自己。朕相信,你們自有力量完成使命。
“羅馬浩劫”剛過皇帝便立即發詔,這隻是一種說法,至今沒有發現史料可以確證此事。這也許是當時流布的一種傳聞。但是,如果在當時那個時期確實發出了這份詔書,那問題將非常嚴重。果若如此,從公元410年開始,西羅馬帝國就已經不複為帝國了。
霸權國家的職責
帝國並不是因為擁有可以統治其保護傘下各民族的軍事力量才成其為帝國的。隻有盡到保衛傘下人民的職責,人民才會接受帝國的統治。無兵無錢,國家不能再盡保衛人民的職責,今後讓人民自己保衛自己而拋棄人民,那麼國家就不再是帝國了。西羅馬帝國的崩潰是在公元476年,但在公元410年時實際上就已經崩潰了,生活在公元410年的人們大概已經感覺到了。正因為如此,即使離羅馬很遠的邊遠行省的人們也感同身受,為這“永恒之都”的不幸而悲歎。
在800年的漫長歲月裏,敵人未曾踏入羅馬城一步,而這正是羅馬帝國強大的象征。
公元3世紀以後,“羅馬統治下的和平”不再發揮作用,帝國範圍內的主要城市,不論是敘利亞的安條克,還是埃及的亞曆山大港,帝國西部則不論是不列顛的倫敦,還是高盧的巴黎、裏昂,亦或是日耳曼西部的波恩、科隆,都有過敵人侵襲市內、百姓塗炭的經曆。東部被波斯和沙漠遊牧民、西部被北方蠻族踐踏暴虐的例子不一而足。在帝國本土的意大利,阿奎萊亞、米蘭、維羅納也無不受到傷害。建都不足百年的君士坦丁堡也曾受到因撕毀傭兵合同而暴怒的蠻族短暫侵略。隻有羅馬在公元410年之前的800年間一路走來,未受傷害。
進入帝國的最後世紀5世紀以後,羅馬的人口也減少到2世紀鼎盛時期的五分之一。帝國的國境“防線”已是千瘡百孔,幾乎全被消滅,隻有“世界的首都”還在延續著安全神話。
公元410年浩劫之後不久,不少外出逃難的人回到羅馬。大概他們認為,震驚世界的“羅馬浩劫”隻是單獨偶發的事件。可是,不論是北方蠻族,還是本該是同胞的東羅馬帝國,都成為敵人,一次次打來掠奪。到了這種時代,羅馬城市的人口開始銳減,終於減少到了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
這時,“羅馬浩劫”已經不再是世界新聞,而成為地方性新聞。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會有一個時間過程。公元410年後不久的羅馬人,還似乎認為阿拉裏克和西哥特人對“永恒之都”的暴行是不幸的偶然事件。阿拉裏克死後接班的阿道法斯和西哥特人已經離開意大利到法國南部去了,至今還未見到他們之後有蠻族南下的影子。
從處死斯提利科到“羅馬浩劫”的兩年中,皇帝霍諾裏烏斯明知蠻族的洪流滾滾而下,直指羅馬,卻躲在拉文納作壁上觀,這時他也積極行動起來,要重建浩劫後的首都。
他首先決定緊急從北非進口小麥,供應給住在自己的城市卻已成為難民的人,並立即付諸實施。
其次,在城內各處開始重建被破壞的公共建築。但現在全體市民都是基督教徒。所謂的公共建築重建工程,除了修補直接影響市民安全的城牆和城門之外,優先重建的是教堂及其附屬宗教設施。
首都羅馬采取了針對公元410年損害的複興措施,這些做法也擴大到了阿拉裏克和西哥特人經過的意大利中部和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