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章 羅馬帝國的滅亡(5)(1 / 2)

不獨32歲的埃提烏斯,羅馬軍隊的所有指揮官都沒有料到霍諾裏烏斯皇帝會在公元423年去世。霍諾裏烏斯才38歲,在拉文納閉門不出,很多軍官連皇帝的麵都沒有見過。繼承皇位的新皇帝隻有4歲,就是不說,人們也知道何人在統治。那些不願意被女人統治的男人試圖推舉某個自己人當皇帝,以此阻止兒皇帝登基。埃提烏斯也參與了這種事。為了幫助某人登基,埃提烏斯去匈奴借兵。但是當他率領借到的匈奴兵回來時,被推上皇位的人已經死去。起來反對新皇帝的高官也借此機會全部倒向幼帝和母後。看來埃提烏斯也不得不與他們一樣,在加拉?普拉西提阿麵前低頭悔過了。可是,埃提烏斯不是那種人。

埃提烏斯以帶來的匈奴兵力為後盾,通過宣示武力進行要挾,要求得到“大元帥”(comes)的地位。加拉?普拉西提阿也知道不能使高盧成為真空狀態,並且,也沒有其他合適的將領可以托付高盧防線。35歲的埃提烏斯並未低頭卻也獲得了正式的羅馬軍大元帥的地位。接受埃提烏斯要求的條件是解散由匈奴兵組成的軍團,埃提烏斯同意了。當上正式的大元帥之後就不再需要這些匈奴兵了。他給即將回多瑙河北邊去的匈奴士兵足夠的報酬,為的是以後也與他們維持良好關係。

經曆了兩年不安定狀態之後,加拉?普拉西提阿終於立起了6歲的兒子瓦倫提尼安三世,也總算在良好的狀態下開始了自己的統治。在關係到意大利半島防禦的高盧有埃提烏斯,在意大利半島糧食來源的北非有波尼法提烏斯。他們都30多歲,年富力強,又都是打仗高手。加拉?普拉西提阿的攝政可圈可點。

有一句俗話叫“一山難容二虎”,是否能使不能並立的兩員勇將並立建功,正是是否具有領導才具的試金石。然而,兩年以後,加拉?普拉西提阿暴露出了女人經常會有的缺陷。

“大元帥”波尼法提烏斯

現在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在羅馬時代叫做“毛裏塔尼亞”(Mauretania),突尼斯和利比亞西部稱為“阿非利加”(Africa)。整個北非西部地方,在羅馬帝國東西分離之後屬於西羅馬帝國管轄。基本上與布匿戰爭之前的迦太基領土重疊。現在的利比亞東部和埃及由東羅馬帝國管轄,也就是羅馬時代的“利比亞”

(Libya)和“埃及”(Aegyptus)。擁有輝煌曆史的埃及以及利比亞,再加上塞浦路斯島,這些地方屬於東羅馬帝國管轄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毛裏塔尼亞和阿非利加劃歸了西羅馬帝國。這一帶,舊迦太基人與羅馬人已完全同化,全然沒有必要再去擔心舊迦太基人還會成為霸權者羅馬的敵對勢力。布匿戰爭的殊死搏鬥距今已有350年,舊迦太基人中曾經出過羅馬皇帝,還有很多舊迦太基人成為帝國要人。羅馬帝國時代稱呼“迦太基人”就像現代意大利人稱呼米蘭人。這樣的“迦太基人”中有一位弗龍托,是五賢帝時代羅馬屈指可數的知識分子。他是元老院議員,同時還是馬可?奧勒留皇帝少年時代的家庭教師。他曾經在元老院作過演說,題目是“對元老院迦太基人政策的謝詞”。

於是,除埃及以外,北非全境的防禦隻需要一個羅馬軍團(6000人),加上數量相當的輔助兵。這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這個軍團取創始人開國皇帝奧古斯都為名,叫做“第三奧古斯都軍團”。僅此一個軍團就保障了北非安全長達200多年!這個軍團的基地位於現在的阿爾及利亞的龍柏斯。基地麵南而建,以防禦敵人來襲。他們的敵人不是國內之敵,而是外敵,在北非就是沙漠遊牧民。公元3、4世紀,隨著帝國國力的衰退,北非的安全保障也發生了變化,頻繁亮起紅燈。基督教的普及使這一切變得更加致命。城市型宗教基督教從北非的行政、經濟中心迦太基市向地方擴展。在當時的阿非利加基督教中,很多主教既有堅強信仰又富於智慧,其勢力之盛甚至不輸於君士坦丁大帝下氣力抓振興的羅馬。但這反倒成為境內抗爭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