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9章 羅馬帝國的滅亡(15)(1 / 2)

自毀

第二年,即公元454年,瓦倫提尼安三世大概認為因阿提拉之死和匈奴人的消散已天下太平,便訪問了首都羅馬。這時,埃提烏斯也從高盧南部趕來,他有求於皇帝。

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和西羅馬帝國的聯軍總司令,在皇宮的一個廳裏見麵了。這座皇宮建在帕拉蒂尼山上,是元首製時代皇帝們的辦公場所和住宅。那天也跟往常一樣,皇帝有宮廷官僚跟隨左右,而埃提烏斯隻帶了隨從。與皇帝進行的是私人會晤,埃提烏斯並未身著戎裝,而是一身托加打扮,連短劍都未佩帶。皇帝因為地位關係佩帶了一把劍,但那隻是一把一次都不曾使用過的裝飾著寶石的劍。

皇帝一定認為,聯軍總司令此次前來是為兩年前阿提拉在意大利北部恣意施暴時自己置之不顧之罪祈求饒恕的。在那半年裏,皇帝自己也躲在拉文納,大氣都不敢出。在不履行職責這一點上,皇帝與總司令同罪。在阿提拉於意大利北部極盡暴虐的半年裏,更強烈地感受到恐怖的人,不是身在阿爾卑斯山脈彼側法國南部的埃提烏斯,而是身處北意大利拉文納的瓦倫提尼安。後世史學家吉本稱他為“肉體成熟而頭腦不成熟”的皇帝。盡管他完全沒有盡到皇帝的職責,但堅信不疑地認為自己是皇帝,埃提烏斯隻是臣下。所謂“神意”就是這樣,讓接受了它的人比其他任何人都固執地認為自己為“神意”所鍾,絕不等同於自己任命的臣子。所以,臣下不僅要向神祈求饒恕自己的罪過,還要向受了“神意”的皇帝祈求饒恕。這樣說也有它的道理。

可是,60歲的埃提烏斯並沒有這麼做。也許埃提烏斯認為,當時就已經解釋清楚了,根本沒有考慮組建一支軍隊派往意大利,自己已經盡到了職責。於是,他並沒有謝罪,而是請求皇帝把公主嫁給自己的兒子。

正因為膽小,反倒容易翻臉。神經總是緊張,隻要稍加外力,極易繃斷。而4年前才去世的母親加拉?普拉西提阿曾長年向瓦倫提尼安灌輸對埃提烏斯的仇恨。這時,皇帝下意識地從腰間拔出了短劍,發出異樣的叫聲撲向埃提烏斯。雖說是裝飾用劍,劍鋒仍很鋒利。劍深深刺入身著托加的埃提烏斯的胸部,鮮血很快浸濕了雪白的托加。埃提烏斯一句話也沒能說出就癱倒下去。

是皇帝個人的想法引發了慘劇,還是哪個宦官設下的陰謀,當時眾說紛紜。無論如何,22年中基本阻止了蠻族入侵的埃提烏斯被刺身亡。

翌日,皇帝來到元老院,說明這次殺人是為了匡扶正義不得已而為之。一去往西西裏和意大利了。正因為農莊過去有機高效的經營,北非才得以成為羅馬帝國的糧倉。現在,盡管耕地和氣候與以前相同,即自然環境並沒有發生變化,但北非也已經不再是有能力出口農作物的農業地區了。

第二是天主教派基督教的衰退。汪達爾人是阿裏烏斯派基督教徒。在排斥北非天主教方麵,同為異端的多納圖派基督教徒更加熱心。作為異端,他們長年遭受天主教迫害,心懷仇恨。

但是,北非天主教會的衰退不僅僅是宗教界的問題,與這裏知識分子的衰退也有關係。一直影響到後代的基督教天主派論客幾乎都出身於北非,更不用說《羅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國》卷末介紹的迦太基主教居普良和本卷介紹的希波?雷吉烏什主教奧古斯丁了。這些高級神職人員中的許多人在被汪達爾人抓住之前就逃到意大利去了。這也導致了北非知識分子階層的衰退。地中海對岸傳來的聲音,又一次影響不到歐洲的天主教徒了。喪失了擁有經濟實力的人和擁有智慧的人,是北非沒有發生羅馬人反對新統治者汪達爾人的抵抗運動的真正原因。

社會的上層人士可以逃走,但沒有避難地的中下層人群無從逃跑。他們要麼放棄天主教,要麼作為隱蔽的天主教徒活下去。他們中間不能忽視的是造船的匠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