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6年—)
查士丁尼和臣子們
西哥特人的族長奧多亞克作為降下羅馬帝國曆史帷幕的人物而名垂青史。羅馬史結束於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而非公元476年這一主張也因他而起。他逼迫少年皇帝退位後,既沒有讓任何人哪怕是傀儡登上皇位,也沒有自己登基,而是要求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正式承認他的地位。
具體說來,他要求得到“patricius”的稱號。這個詞按文字直譯是“貴族”的意思。在羅馬帝國末期,這個詞大致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純粹的名譽職務;第二個意味著宰相或代理,因此具有官方地位與實權。奧多亞克想要的就是第二種意義上的“貴族”稱號。他要求正式任命他為“意大利地區皇帝代理官”。他這樣做是承認東羅馬帝國的權威。
不論是逐漸稱霸高盧的法蘭克人族長,還是在西班牙形成一大勢力的西哥特人族長,亦或是已經領有北非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汪達爾人族長根西裏克,都沒有向東羅馬帝國皇帝提出過這樣的要求。他們沒有這樣做,而是各自稱“王”。他們沒有像奧多亞克那樣逼迫西羅馬帝國皇帝退位,也沒有奧多亞克特有的弱點。
奧多亞克
活躍在帝政末期的蠻族出身的領袖可以大致分為三種人:第一種,從父輩起就在羅馬軍隊中從軍,然後子承父業,在羅馬軍中獲得晉升的人。最好的例子是斯提利科。他的父親是蠻族出身,母親是羅馬人。這種人與出身的部族基本沒有關係。“羅馬化的蠻族”是這類人的總稱。
元首製時代也是如此稱呼,但那時沒有歧視的意思。即使是“蠻族”
(barbarus),一旦獲得羅馬公民權,立即就被認為是“羅馬人”(romanus)。然而,到了帝國末期,歧視的意味越來越濃。喪失自信的人常常會感到強調差別可以找回自信。
第二種,出身於部族的族長。公元410年發動“羅馬浩劫”的西哥特人族奧多亞克長阿拉裏克、法蘭克人族長克勞德維克、率領汪達爾人稱霸北非的根西裏克都屬於這一類。這些人出身於部族長家庭,成為族長不費什麼事。
這些人都有率領部族突破羅馬帝國“防線”、侵犯羅馬領土的“前科”,但帝國作為善後對策,亦即作為僅僅保住體麵的策略,更多的是讓他們與帝國之間締結“同盟”協約。所以,他們隻是由侵略者變成同盟者,相對於皇帝,獨立程度很高。總之,這些人的強勢之處隻有一點——統率著自己的部族。第三種,蠻族出身的領袖,一言以蔽之,就像是一匹狼,在現代來說,就像是外國雇傭軍的士兵。他們與第二種人同樣是蠻族出身,但第二種人都是大部族的族長。相比之下,他們是小部族的族長,或是因某種原因離開部族,誌願參加羅馬軍隊,並獲得晉升。奧多亞克是這類人的典型,公元476年,他42歲那年,滅亡了西羅馬帝國。此前20多年,他一直在西羅馬帝國軍隊裏積累著他的從軍資曆。既是一匹狼,又得到了晉升,實力應該沒有問題。但是,他沒有可以指望跟隨自己到底的部下。他沒有這個福分。他靠自己的才能吸引忠誠的部下,而不是靠來自家族或父輩的繼承。
我們甚至無法確認奧多亞克出身的部族,也許他隻是蠻族出身的狼隊的領袖。在他的立場上,他希望得到皇帝承認的正式地位並非過分要求。
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對奧多亞克的請求態度曖昧,沒有接受,卻也沒有拒絕。既然我們派去的西羅馬帝國皇帝尼波斯在達爾馬提亞,應該向他請求授予“貴族”稱號才是。芝諾皇帝沒有責備他逼迫羅穆路斯?奧古斯都退位,沒有把罪魁禍首奧多亞克當做帝國的敵人來定罪。
采取這種曖昧態度的原因,不是芝諾皇帝同情尼波斯,在被派去當西羅馬帝國皇帝卻無勇氣踏入意大利,因而未能鞏固西羅馬的皇位。原因實在很簡單,芝諾因受國內爭端影響於一年前被趕下台,在公元476年這一年剛剛重登皇位,目前正處在一個微妙的時期。他滿腦子隻想著自己的事,顧不上去管西羅馬帝國。這件事充分表現了東羅馬帝國對西羅馬帝國的態度。“東”對“西”的關心隻限於可能殃及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