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4章 羅馬帝國的滅亡(20)(1 / 1)

今天全世界的教科書都把公元476年明確地記為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年份。但是,不論哪本教科書,也不論哪位羅馬史權威,即使記下了滅亡之“年”,卻未記下“月”與“日”。原因很簡單,無人知曉這“月”與“日”,充分發揮想象力,能說出9月也是極限了。

從被視為建國年份的公元前735年算起,1229年後羅馬帝國滅亡了。相比於622年前迦太基於公元前146年的滅亡,這種終結方式是多麼令人興味索然啊!

《羅馬人的故事2?漢尼拔戰記》是以史學家波利比烏斯敘述滅亡迦太基的羅馬軍隊總司令小西庇阿(即西庇阿?埃米利烏斯)的文章結束的,在此我想再度回憶一下:

小西庇阿的目光久久沒有離開展現在他眼簾中的迦太基城。這座城市開國以來經曆了700年的滄桑歲月,長期極盡繁華。他望著這座城市陷落,望著她正在化為瓦礫之山。

700年的漫長歲月,迦太基把廣袤的土地、眾多的島嶼和遼闊的大海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由此迦太基擁有了龐大的武器、戰艦、大象和財富,與人類迄今創造的任何強大國家相比毫不遜色。迦太基因自己的勇氣和氣概而高於過去任何國家。她雖然屈於羅馬的要求交出了所有的武器和戰艦,但她經受住了羅馬軍隊長達3年的進攻,直到現在。然而,現在她陷落了,毀滅了,行將從大地上消失。

小西庇阿因想到敵人的命運而流淚。盡管他勝利了,他卻不能不讓思緒馳騁起來。他不能不想到,不僅是人,就是城市、國家乃至帝國,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特洛伊、亞述、波斯、馬其頓……曆史展示給人類的是盛極必衰的圖景。

不知是有意識地還是下意識地,這位羅馬的勝將口中吟出了荷馬史詩中的一句。這句話應該是特洛伊總司令赫克托爾所說:

“特洛伊終將也會隨著普裏阿摩斯國王以及他的戰士一道滅亡!”

站在身後的波利比烏斯問羅馬的勝將為何吟出這樣一句,小西庇阿回頭看著波利比烏斯,拉著這位希臘好友的手回答道:

“波利比烏斯,我們現在正在見證榮極一時的帝國滅亡的偉大瞬間。可是現在充滿我心中的不是勝者的喜悅,而是終有一天我們的羅馬也將迎來同樣時刻的悲哀!”

羅馬在長達兩倍於迦太基的漫長歲月中,對迦太基所無法相比的廣大地域,對生活在那裏的無以計數的眾多人民,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但沒有這個“偉大瞬間”。

燃燒了,但不是火焰引起的。滅亡了,但沒有慘叫聲相伴。羅馬無聲無息地滅亡了,沒有人注意到。

我甚至想,如果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公元476年秋天的羅馬,把麥克風對著過往的行人問:羅馬帝國滅亡了,您有什麼感想?我會得到怎樣的回答呢?

也許有人會表情驚訝地說:“滅亡了?什麼時候?”

也許有人會嘴角掛著諷刺的笑容回答說:“她不是還活著嗎?”

曆史學家也許會說羅馬帝國的滅亡不是在公元476年,而是在公元1453年。但我要說,公元476年時的羅馬人理所當然不會注意到帝國的滅亡。的確,東羅馬帝國也好,西羅馬帝國也罷,這些名稱都是後世史學家為了方便而起的名字。現在,東羅馬帝國仍在維係,這也是事實。

然而,沒有了羅馬這座城市,就沒有了羅馬帝國。不論羅馬遭到怎樣毀滅性的破壞,羅馬人都會堅決反對遷都。羅馬國家起源於城邦。首都對於城邦和對於領土型國家,其意義是不同的。前者源於城市,而後者是先有領土,然後在適合統治的地方建設首都。

沒有雅典城就沒有雅典城邦。同理,沒有羅馬城,也就沒有羅馬帝國。首都在君士坦丁堡,那已經不是羅馬帝國了,更何況那裏的語言不是拉丁語,而是希臘語。

這種意義上的羅馬帝國滅亡於公元476年。盛極必衰,我想,羅馬在眾多“盛者”中別具一格,沒有“偉大瞬間”的滅亡會更好些,這種“必衰”的方式至少與眾不同。

羅馬與後來曆史中出現的其他帝國在另一點上也是完全不同的。其他帝國的崩潰是由於其統治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而引起,隻有羅馬不是因為行省離反而崩潰的。在怒濤般襲來的北方蠻族麵前,行省一直與本土命運與共。後代的帝國本土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被嚴格區分為統治方與被統治方。與此不同,羅馬人認為本土人民和行省人民同屬一個命運共同體。羅馬人把這種關係稱為“familǐa”,這個詞語把他們的帝國觀表現得淋漓盡致。羅馬人認為命運共同體就是一個大家庭。

這個意義上的帝國滅亡了,說不出準確的時間,也沒有“偉大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