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3章 羅馬帝國的滅亡(19)(1 / 1)

10月23日,奧利布裏烏斯被暗殺。此後,一個名叫格利西裏烏斯的人當上了皇帝,但西羅馬帝國遠未脫離苦海。東羅馬帝國不能棄置不顧,傳過話來要讓一位名叫尤裏烏斯?尼波斯的將軍當皇帝。

尼波斯將軍當時是與意大利半島僅有亞得裏亞海一海之隔的達爾馬提亞地區的大元帥。但是,地方長官不可能注意不到本國政府已放棄了西羅馬帝國。也許是不樂意,尼波斯雖然當了皇帝,卻根本不想到意大利來。

這就助長了裏西默死後依然殘存的意大利國內反東羅馬帝國派的勢力。奧列斯特就是這派中的一員。

如果隻聽奧列斯特的名字,就會想到他會不會是希臘人。其實他是生於羅馬時代潘諾尼亞(即後世的匈牙利)的羅馬人。長期以來,潘諾尼亞一直是羅馬帝國最重要的“防線”之一,進入5世紀時被亞細亞係蠻族匈奴人占領。阿提拉上台後,這裏便成為被懼為“蠻族中的蠻族”匈奴人的根據地了。奧列斯特的父親是寧願侍奉侵略者阿提拉也不願當難民的羅馬人之一。父親死後,兒子也走了與父親一樣的道路。雖然是羅馬人,奧列斯特卻跟隨阿提拉與羅馬軍隊作戰,進攻意大利,禍害意大利北部。

阿提拉死後,匈奴人灰飛煙滅。奧列斯特也失業了。失業後的奧列斯特自巴爾幹南下,來到位於東羅馬帝國的達爾馬提亞,加入了羅馬軍隊。不久便與在拉文納侍奉西羅馬帝國皇帝的高官的女兒結了婚,在西羅馬帝國架起了一個向上爬的階梯。可見他實在是一個投機取巧的處世高手。靠著這個婚姻,他遷到了拉文納。又過了不久,他獲得了“貴族”

(Patricius)稱號,那可是事實上相當於宰相的地位。

奧列斯特當上西羅馬內部反東羅馬派的頭目,完全不是因為他有恢複西羅馬帝國的意欲,而不過是因為他看透了自己與在達爾馬提亞時的上司尼波斯將軍之間關係惡化,隻要尼波斯一直是西羅馬帝國的皇帝,自己羅穆路斯?奧古斯都就沒有出頭之日。於是他出頭當上了對根本不來意大利的尼波斯皇帝心懷不滿的西羅馬帝國高官們的領袖。

不過他沒有自己覬覦皇位,而是企圖把自己年紀尚幼的兒子羅穆路斯扶上皇位,自己掌握實權。

這位少年成了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代皇帝。他與羅馬開國國王同名,不過是偶然的巧合。奧列斯特不過是給兒子起了一個與亡父相同的名字而已。越是住在邊境的羅馬人,越是喜好使用羅馬史上名人的名字。不過,奧列斯特在把兒子羅穆路斯扶上皇位時,還給他起了另外一個名字。由此,西羅馬帝國最後的皇帝便與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同名了,叫做羅穆路斯?奧古斯都。

公元475年10月31日,羅穆路斯?奧古斯都即位。羅馬的元老院也承認了這位15歲的少年皇帝。盡管在與亞得裏亞海一海之隔的達爾馬提亞另有一位皇帝尼波斯。

反對的聲音既不是來自尼波斯所在的達爾馬提亞,也不是來自東羅馬帝國皇帝所在的君士坦丁堡,而是來自附近的意大利北部。

這個反對的聲音和改善與東羅馬帝國的關係以及恢複西羅馬帝國全然無關。反對源於在西羅馬軍隊服役的蠻族出身的將軍,他們要求得到可以自由處置的土地,但遭到了奧列斯特的拒絕。說起來這就像工會要求經營者改善勞動條件,而經營者拒絕了這個要求。於是,被拒絕的蠻族將軍擁立奧多亞克為領袖,開始武力爭鬥。戰鬥打了兩場,均以奧列斯特的失敗而告終。在公元公元476年夏天的第二場戰鬥中,吃了敗仗的奧列斯特被捕後當場被殺。當年9月,奧多亞克進入少年皇帝所在的拉文納。羅穆路斯?奧古斯都被迫退位。奧多亞克雖然毫不手軟地殺掉了奧列斯特,卻對他的兒子很寬容。少年皇帝得到了每年6000枚蘇勒德斯金幣的保障,隱居於那不勒斯近郊的別墅,似乎是在那裏結束的一生。

羅馬帝國就這樣滅亡了。沒有蠻族攻來和隨後激烈的防禦戰,自然沒有轟轟烈烈的死。既沒有火焰,也沒有慘叫,無聲無息,無人注意到她的消失。少年皇帝退位後,奧多亞克既沒有取而代之登上皇位,也沒有把其他什麼人扶上皇位。隻是沒了皇帝而已。半個世紀前的公元410年,發生“羅馬浩劫”時整個帝國發出了悲歎痛惜之聲,而在公元476年卻是一片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