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6章 “後帝國”時代(2)(1 / 2)

奧多亞克不是尤裏烏斯?愷撒。對愷撒而言,征服高盧是為了羅馬的防禦,而不是為了確保羅馬人的居住地。而對奧多亞克而言,占領意大利是為了給跟隨自己而來的北方蠻族以定居之地。然而,奧多亞克卻模仿了曆史上以“愷撒的寬容”(ClementiaCaesaris)而聞名的羅馬帝國對外政策,並把它作為日耳曼人統治羅馬人的政策。

當時,意大利的羅馬人聞知了蠻族在不列顛、高盧、西班牙和北非等地的統治方法,他們擔心、懼怕在奧多亞克的統治下自己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精神已被壓垮。

“後帝國”(Postimperium)時代的不列顛

羅馬帝國自公元410年起就從不列顛撤了兵。那一年,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裏烏斯向常駐那裏達360年之久的3個軍團發去了詔書,命令他們撤退。詔書內容為:

羅馬帝國皇帝致所有總督、所有大元帥、所有司法官:蠻族阿拉裏克發動羅馬浩劫,不僅實施破壞、殺人放火,給首都帶來極大災難,還將帝國國庫洗劫一空。帝國已無經濟力量負擔行省的防禦和統治。因此,今後隻能請諸位各自管好自己的事情。

所謂霸權國家,正是因為能夠保障處於其霸權之下的地方和居住在那裏的人民的安全才成其為霸權國家的。然而在不列顛,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半個世紀的公元410年,羅馬帝國就已放棄了霸權國家的職責和義務。

不列顛在做了三個多世紀的帝國行省之後被拋棄了。羅馬軍團撤走以後,除了以前就躍躍欲試的北部蘇格蘭人之外,不列顛還受到了來自後來的德意誌北部渡海而來的撒克遜人以及來自後來的丹麥渡海而來的盎格魯人的更大威脅。羅馬軍團撤走以後,僅靠剩下的羅馬化凱爾特係不列顛人已經抵抗不住外族入侵。他們隻能逃往山地較多的威爾士和康沃爾。位於哈德良長城以南的原羅馬帝國行省不列顛被日耳曼係的撒克遜人和盎格魯人占領。不久,日耳曼係蠻族威脅到了康沃爾。失去居住地的凱爾特係不列顛人渡過大海,移居到高盧西北部。這個地方被稱為布列塔尼,也是不列顛人定居於此的緣故。

繼續稱呼羅馬時代的名稱不列顛已經沒有意義,曆史進入了“英格蘭”時代,“英格蘭”意為盎格魯人居住之地。傳說亞瑟王和圓桌騎士們也都是羅馬軍團撤出不列顛後的亂世所造就的英雄。也有說法認為,亞瑟王是在羅馬駐不列顛軍隊中積累了軍人資曆的當地人,即羅馬化凱爾特人。在不列顛,甚至沒有人嚐試一下勝者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與敗者凱爾特係羅馬人之間能否共存。

“後帝國”時代的高盧

高盧行省與不列顛隻隔著多佛爾海峽。土地廣闊的高盧,在公元454年瓦倫提尼安三世斬殺埃提烏斯之後,事實上也已與羅馬帝國分離。馬賽以東的普羅旺斯地區總算留在了羅馬一方,除此之外的高盧全境則處於日耳曼係蠻族自相殘殺的狀態之中。其中一支蠻族法蘭克人以高盧北部為基盤,不斷擴大著自己的勢力。法蘭克人雖然與頑強留在高盧東部的勃艮第人時而並肩作戰,時而相互爭戰,反複無常,但卻成功地把一度在高盧西部頗成氣候的西哥特人趕到了比利牛斯山脈以南。高盧進入了“法蘭西”時代,“法蘭西”意為法蘭克人的居住地。

法蘭克人居住在萊茵河下遊東側即羅馬帝國“防線”之外的日耳曼。它不是拉丁民族,屬於日耳曼民族。在日耳曼係北方蠻族大多拋棄祖傳的日耳曼諸神、改信阿裏烏斯派基督教之後,隻有他們還在信仰日耳曼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諸神。在成為天主教派基督教徒近200年的羅馬人看來,他們不是“異端”,而是“異教”之徒。

在信仰一神教的人中常見的現象是,他們最憎恨的不是異教徒,而是異端之徒。因為異教徒是尚未對基督的教誨有所覺悟的人,因而還有覺悟的可能。但是異端則已對基督的教誨有所覺悟但誤解了基督的教誨,並且不承認誤解,從而不信基督。既然堅信不疑,讓他們對基督的真正教誨有所覺悟的可能便微乎其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