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9章 “後帝國”時代(5)(1 / 2)

天主教派信奉神、耶穌基督、聖靈三位一體說。阿裏烏斯教派則認為耶穌無限接近神性但不是神。兩派之間的相互責難不是針對“異教”,而是針對“異端”。換言之,這不是信奉的神不同,而是對神的解釋不同,是追隨同一個神的方式不同。在200多年前的尼西亞公會議上,天主教派被定為正統,阿裏烏斯教派被確定為異端。因為都相信自己的主張方為正統,形成了兩派之間長期的敵對關係。

這樣就根本沒有可能“同化”。所謂信仰是各人內心的問題,或許隻有多神教才有可能把信仰放在一邊,在別的方麵共同做點大家都能做的事。可以指望一神教徒的,也許“共存”就是極限了。在靠開放政策發展的時代,羅馬人是多神教徒。普魯塔克也是信奉多神教的希臘人,他積極地認可這種政策的效果。我在考慮,莫非“蠻族統治下的和平”遠比“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短命也是因為這種差別?

盡管如此,“蠻族統治下的和平”接力的第一棒奧多亞克對意大利的統治持續了17年。奧多亞克自己沒有兵力,隻能召集蠻族出身的士兵。蠻族集中居住在拉文納及其附近的意大利東北部,意大利半島其他地方連蠻族兵的影子都看不到。在這樣的狀態下,奧多亞克的統治居然持續了17年。在此期間,沒有發生帝國其他行省常有的被統治者的叛亂,也沒有關於難民從意大利東部逃入東羅馬帝國的實例記錄。

日耳曼人與羅馬人的“共存”成功了。曆史學家給這個時期起了一個名字:“日耳曼—羅馬王國時代”。對奧多亞克而言,敵人不在國內,他的敵人正在意大利半島之外逐漸形成。

狄奧多裏克

狄奧多裏克於公元454年生於東哥特人族長之家。他與奧多亞克的不同不僅在於年齡相差20歲,還在於他生來就擁有自己的兵力。東哥特人當時居住於現在的德國南部多瑙河上遊地區,與東羅馬帝國之間締結了“同盟”協約。所謂“同盟”就是認可其居住地,但需承擔居住地及其附近的防禦作為交換條件的製度。締結這種協約時,作為慣例需要交出人質以為守約的保證。從前,埃提烏斯作為人質在匈奴人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狄奧多裏克從8歲到18歲的10年間,也是作為人質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度過的。不過,在這種情況下,雖是人質,卻與大英帝國時代殖民地實力人士的兒子到英國留學沒有什麼兩樣。狄奧多裏克也是這樣,他學文習武,磨礪政治感覺,了解東羅馬帝國內情,度過了8歲到18歲這段對人格形成有最重要影響的時光。不僅如此,他還學到了東羅馬帝國政策的本質,這就是,盡管與西羅馬帝國是同胞關係,但對西羅馬帝國命運的關切也隻限於不危及自身的情況,一旦發現這種關切將成為弊害,就會立即舍棄西羅馬帝國。

他18歲那年回到故鄉,並非因為東羅馬帝國與東哥特人之間的“同盟”破裂,而是因為他的族長父親以自己年邁為由向皇帝提出請求,讓兒子回到身邊。兩年之後父親去世。日耳曼係蠻族東哥特人便有了一位20歲的年輕領袖。

東哥特人的年輕族長在東羅馬帝國的地位和以前一樣,保持了與皇帝的“同盟”關係。狄奧多裏克的父親始終是東羅馬帝國的忠實“同盟者”,而狄奧多裏克卻不同。他在與鄰近蠻族的戰鬥中不斷取勝,一點點地擴大地盤。他首先入侵多瑙河中遊,再把手伸向下遊,成為東羅馬帝國皇帝也不能小覷的“同盟者”。芝諾皇帝一度被放逐,但僅用一年就得以複位。狄奧多裏克為芝諾皇帝奪回皇位助過一臂之力。從此,狄奧多裏克的地位便更加鞏固。芝諾皇帝因此功績把“貴族”稱號授予了年僅23歲的狄奧多裏克。蠻族的年輕族長當上了東羅馬帝國的“貴族”。聽說皇帝還準許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建造狄奧多裏克騎馬雕像。

雖然年輕的族長對芝諾皇帝而言是優秀而忠實的同盟者,但也是一個不可掉以輕心的人。狄奧多裏克甚至曾經率兵從居住地多瑙河下遊斜貫巴爾幹地區,威逼首都君士坦丁堡。對芝諾皇帝而言,他一步步地轉變為一種麻煩。狄奧多裏克也不再滿足於這樣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