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後帝國”時代(14)(1 / 2)

貝利撒留6月初離開君士坦丁堡,9月初登陸北非,9月15日進入迦太基城。他僅用了兩周時間,就在相當於現在利比亞、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的廣大地域上把統治長達100年之久的汪達爾王國消滅得無影無蹤。盡管貝利撒留戰略巧妙,真正的原因卻是汪達爾人毫無作為地虛度了這100年。北非又回到了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盡管這次是東羅馬帝國。但如果要問,這裏是否又恢複到羅馬時代那樣豐饒的景況,答案卻是否定的。土地和氣候不能成為複興的決定性因素。沒有人才,條件再好的土地和氣候也無法利用。被汪達爾人征服以後,北非開始了沙漠化的進程。查士丁尼奪回北非之後,沙漠化仍舊一如既往地發展著。

不要說與敗者同化,汪達爾人的統治甚至拒絕與敗者共存。但東羅馬帝國派來負責行政的那些希臘人與汪達爾人並無兩樣,也把北非居民視為被統治者。不流血地進入迦太基城後,貝利撒留曾立即發布告示說,汪達爾人作為統治者來到這裏,而我們是解放者。現在,這也隻能是一句空話了。

貝利撒留進入迦太基城後又在北非逗留了8個月。不過這段時間都被耗在純粹的軍事行動上,如把汪達爾人餘黨趕出北非,允許難以消滅的毛裏塔尼亞人(摩爾人)繼續定居在現在的摩洛哥等地。貝利撒留還挾北非勝利之餘威,威脅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王國,成功地把直到直布羅陀海峽兩岸的地帶都納入查士丁尼的統治之下。隨著汪達爾王國的滅亡,撒丁島被自動“收複”,西地中海也和東羅馬帝國保持製海權的東地中海一樣,被納入了東羅馬帝國圈。可以說,查士丁尼皇帝收複舊西羅馬帝國領土的宏願至此已完美實現。

然而,貝利撒留隻被允許進行這些軍事行動,而未被允許進行周密的戰後處理來鞏固軍事行動的成果。拜占庭帝國承繼了始於4世紀的帝政後期的政策,中央集權進一步發展,文官與武官的職務完全分離,戰後處理屬於行政官僚的文官職責範圍。

乍一看,這似乎是一個更加合理而進步的體係。但是,贏得戰爭也是戰前的大量情報收集工作和基於這些情報正確深刻地洞察民情的成果。戰鬥打響後打仗的是士兵,但在此之前,總司令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於是乎,很多打了勝仗的統帥往往對敵人的心理理解頗深。

通觀從共和政體到元首製的全部曆史,羅馬一以貫之的方針是,不僅把戰鬥的指揮權,還把戰後與敗者的媾和交涉以及對所征服之地的戰後處理事務,全部交給受命出征的司令官去處理。正因為這樣,羅馬的司令官習慣於親自審問俘虜,而不是交給手下辦理。如果隻想了解事實,通過拷問,讓俘虜交代就能辦到。若要了解事實背後的情況,隻有讓關心此事的人去審問才能指望有效果。然而,羅馬人長期堅持的這個習慣,4世紀以後也被忘卻了。

知道貝利撒留進入迦太基城後,查士丁尼立即派來了以宦官為首的4位高級官僚。

被閹割的男人並非無能。相反,他們都是在陰謀旋渦的皇宮裏出人頭地的,這方麵有足夠的能力。但是,重用被閹割的男人,並不是為了像東方君主國家那樣讓他們去管理後宮,而是認為他們無法擁有家庭,便會把這份忠誠拿來孝敬主人。但這樣也很容易使他們在處理行政時隻看主人臉色而罔顧國民意願。

因為這個緣故,人們都說,宦官的統治嚴厲而高壓,征稅毫不留情,而且行賄受賄成為家常便飯。一旦由人構築的防範網薄弱了,人們就會熱衷於中飽私囊。

貝利撒留成功地在短短兩周時間內就結束了勢必為“惡”的戰爭。但從他手中接過接力棒的行政官僚花了20年時間,也沒能做好戰後處理,將戰後統治做到應該達到的“善政”的程度。這種現象不隻是在北非,在東羅馬帝國成功收複的所有地方都是一樣。自然與人類的疲弊在北非表現為土地沙漠化。我甚至認為,自然與人類的這種疲弊,並沒有因為查士丁尼對土地的“奪回”或“收複”而得到改善,相反加快了惡化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