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9章 “後帝國”時代(15)(1 / 2)

考慮到隻有5000人的兵力,能通過交涉解決問題最好不過。而且,狄奧達圖斯雖然是東哥特人的國王,卻是一個喜歡用拉丁語寫自己的名字、仰慕希臘哲學、喜歡講希臘語和拉丁語的人。貝利撒留向在羅馬的狄奧達圖斯派去了和平解決的使者。

拜占庭的部隊威逼西西裏,狄奧達圖斯驚慌失措,對交涉非常積極。媾和條約的談判極其順利,連協約文本都已擬好:

一、東哥特王國國王承認羅馬帝國皇帝(實際上是拜占庭帝國皇帝)的主權,正式表明其臣服地位。

二、作為象征,國王每年向皇帝贈送用300羅馬磅(合120公斤)黃金打造的皇冠。

三、國王承諾,皇帝凡有要求,將派遣3000名士兵供其調遣,並承擔全部費用。

四、未經請示皇帝旨意,國王不得以任何理由對天主教會神職人員和元老院議員處以死刑或沒收財產。

五、未經皇帝許可國王不得任命元老院議員和“貴族”。六、在公告和公文上,必須把皇帝的名字寫在國王的前麵;國王雕塑的右邊必須立有皇帝的雕塑。從沒有課稅及沒有收回自衛權來看,隻能說這個協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東哥特王國的獨立性。狄奧達圖斯擔心這個文本遭到拒絕,派出急使追上了攜協約文本沿阿皮亞大道南下的東羅馬帝國使節。接受邀請再次回到羅馬的使節與哥特國王之間有下麵一段對話:

“您認為皇帝會簽署這個媾和協約嗎?”“我想大概會的。”“如果拒絕了會怎樣呢?”“應該是戰爭吧。”“那麼這場戰爭是正確而合理的嗎?”

“當然是。不過,這要從雙方各自所站的立場來看。”“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您是哲學家,可查士丁尼是皇帝。對自詡為柏拉圖弟子的人來說,一定會反對使眾多百姓流血的戰爭。可是,對奧古斯都的繼承者來說,收回賦予他的正當權利比什麼都重要。對查士丁尼來說,這意味著即使使用武力也要收複被奪走的昔日領土。”

這段逸事的真實性並未在學術上得到證明。不過,這也許會像馬基雅弗利所說,真實也會成為合理的謊言。我以為,以這種條件和平解決,貝利撒留會同意,查士丁尼皇帝也會批準。

可是,這個方案胎死腹中。不是因為拜占庭方麵,而是因為東哥特方麵的拒絕。狄奧達圖斯被全體家臣斥為軟弱,被迫退位。事情到此還沒有完,不久他竟被殺害。主張對拜占庭強硬的維提吉斯,在哥特人的歡呼聲中登上東哥特王國的王位。事到如此,貝利撒留隻能以5000兵力進攻意大利半島了。

哥特戰爭

公元536年春天,貝利撒留開始行動。從西西裏登陸意大利半島隻需渡過3公裏寬的墨西拿海峽。區區5000人渡海,不需要征集大量船隻,隻從附近搞了一些漁船就跨過了海峽。登陸之後,就像征服西西裏一樣,從意大利南部一路輕鬆地推進到那不勒斯。哥特人把兵力集中在意大利北部,南部是軍事力量的真空地帶。

普羅科皮烏斯寫道,登陸之後,意大利南部居民用歡呼聲迎接沿羅馬大道北上的貝利撒留軍隊。對沒有自衛能力的人們而言,權且表示歡迎也是一種處世之術。他們是天主教徒,貝利撒留的軍隊應該是救星,但普羅科皮烏斯的筆下沒有提及義勇兵來投奔繼續北上的貝利撒留軍隊,也沒有其他人在這方麵的記錄。這與登陸北非時有所不同。

那不勒斯從這個時代起已漸漸成為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這時隻有800名哥特兵駐屯。當時的那不勒斯住著很多猶太人,其社團對市政有很大的影響力。猶太人知道查士丁尼皇帝是熱心的天主教徒,正在東方迫害猶太教徒。他們擔心向他的軍隊敞開城門之後自己的命運,於是在恐懼的心情中等待著。實際上,這時查士丁尼想把已經改信天主教的法蘭克人也拉進對哥特的戰爭,給法蘭西王國送去了內容如下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