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貝利撒留指揮的6500人和納爾塞斯指揮的7000人是各自為政的。這時正處於羅馬守軍保住羅馬、兵力倍增、乘勢轉入攻勢的時期。兩雄並立的狀態導致了國家浪費了一年的時間和兵力。不,甚至造成了無法用兵力和時間衡量的巨大損失。
當時貝利撒留沒有向查士丁尼皇帝告“禦狀”,但其手下將士的不滿似乎也傳到了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決定召回納爾塞斯,把他指揮的7000名士兵也劃歸貝利撒留指揮。
一位不平庸的將軍何止勝過兩位,簡直勝過三位、四位將軍。指揮係統一手抓的貝利撒留一改戰略,決定直接攻擊敵人的根據地拉文納。他有四個理由這樣做:
一、維提吉斯得到了喘息時間,已再次集結了號稱15萬人的哥特軍隊。如果各個擊破,收複意大利半島的原定目標勢必後延。
二、查士丁尼勸誘法蘭克國王共同戰鬥,但法蘭克國王一直在觀望,沒有參戰。如今哥特方麵已經轉為守勢,法蘭克國王便翻過阿爾卑斯山脈,開始進攻意大利北部。
三、米蘭遭到哥特軍隊進攻,陷入毀滅狀態的慘狀如果傳到意大利其他地方,就會出現意大利居民完全站到反拜占庭一邊的危險。四、哥特軍隊鑽了拜占庭軍隊二將並立無法組成統一戰線的空子,擴大了行動範圍,使得意大利中部的居民遭受兵禍,陷入了悲慘境地。關於第一點,戰爭的拖延對進攻的一方更加不利,如果有辦法阻止拖延,就值得一搏。
關於第二點,法蘭西王國決然進攻意大利,並不是因為他們聽從了查士丁尼的勸誘,讚同所謂天主教徒共同合作,消滅異端阿裏烏斯教派的哥特王國的想法。在羅馬時代,高盧被稱為“阿爾卑斯山脈的那一邊”(Transalpina),法蘭克人稱霸於此。對他們而言,“阿爾卑斯山脈的這一邊”(Cisalpina)的意大利北部並非另外的世界,而是來往容易的同一個世界。因而,對貝利撒留而言,法蘭西王國不是同盟者,縱令不是敵人,也必須時常對其動向保持警惕,必須在其勢力擴大到此之前控製意大利北部。
第三是米蘭事件。貝利撒留已經派去1000人的兵力承擔防衛。哥特人已經拋棄了狄奧多裏克時代與羅馬人共存的路線,把居住在意大利的羅馬人視為敵人。他們襲擊了米蘭。普羅科皮烏斯這樣寫道:
守城兵和居民相信了哥特方麵的承諾,打開了城門。所謂承諾,就是不殺不抵抗者,也不毀城。可是,哥特方麵完全沒有遵守這個承諾。首先,城市遭到完全破壞,被焚毀殆盡。其次,男人不論老幼全部被殺,人數達到30萬。(這是相當誇大的數字。有研究者說,這個時期的米蘭人口在15萬以下。——作者注)女人也全部被當做奴隸,分給了為哥特方麵參戰的勃艮第士兵。
米蘭的長官(praefectus)列帕拉圖斯被俘後沒有立即被殺,而是被活生生地大卸八塊,然後切成小塊喂狗。隻有隊長威爾簡提努斯和少數士兵逃脫,橫穿意大利北部之後終於逃到了達爾馬提亞,在那裏向皇帝報告了米蘭的慘狀。
後來,哥特軍隊輕而易舉地攻下了被米蘭慘劇嚇破膽的周邊城市,將意大利北部的西半部分再次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羅馬成為有名無實的首都以後,米蘭一直是意大利半島事實上的首都。霍諾裏烏斯皇帝把皇宮移到拉文納隻是出於防禦上的原因。拉文納位於波河河口濕地,不可能替代位於平原地帶的米蘭,僅幹線就有4條羅馬大道會集到米蘭。
聖安布羅西烏斯致力於使天主教會更加組織化,他任米蘭主教時間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受這位優秀宗教家的影響,米蘭發展成為一座規格次於羅馬而信仰之強烈卻勝於羅馬的天主教城市。米蘭居民對查士丁尼皇帝收複舊西羅馬帝國領土的反應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敏感。正因為如此,貝利撒留在羅馬攻防戰休戰時,立即派部將率1000名士兵前去保衛米蘭。
現在,米蘭化做一片無人的廢墟。拜占庭軍隊的安全保障如此無力,這就是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