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3章 “後帝國”時代(19)(1 / 2)

一言以蔽之,皇帝以“別人無可替代”為由命令貝利撒留從意大利撤回。的確,貝利撒留已經占領了王宮所在地拉文納,國王及其手下重臣們也都被押上拜占庭的船,正準備出發前去君士坦丁堡。

然而,哥特兵大都還留在意大利半島,那可是不下10萬人的戰鬥力。查士丁尼召回了貝利撒留卻沒有派來替代的司令官。這意味著,要讓一直在貝利撒留手下作戰的11位大隊長在他離開後繼續清剿哥特軍隊。這次可不是二將並立,而是十一將亂立了。

貝利撒留沒有說一句抗議的話,就連對心腹普羅科皮烏斯也沒有吐露半點內心的想法。他什麼都沒說,上了開往君士坦丁堡的船。在船上,他聊其他事情,可絕口不提查士丁尼的信件。在君士坦丁堡,沒有為他舉行收複北非時那樣的凱旋儀式,我想這恐怕也是貝利撒留的意思。然而,老百姓由衷的敬愛都集中在剛滿40歲的貝利撒留身上。查士丁尼也破例準許貝利撒留擁有7000名家兵,給予他的地位大大高於作為臣下的將軍,已近乎封建君主。盡管如此,對查士丁尼而言,貝利撒留終究不過是臣下,是將軍。不到一年,貝利撒留便被派往東方,他的下一個任務是與波斯作戰。

東哥特人的國王維提吉斯在君士坦丁堡的生活很自由,根本不像是戰俘。他改信了天主教。他還被授予元老院議席,位列“貴族”,因為這位戰俘已然成了皇帝的密友。雖然東哥特人的財寶被收歸國庫,但他衣食無憂。來到君士坦丁堡兩年,他活得很悠然。和國王一起投降的哥特兵被編入了拜占庭軍隊。當然,他們也都改信了天主教。

戰端再開

可以想見,國王被俘並遭到毀滅性打擊的哥特軍隊由於貝利撒留的離開得以在意大利半島東山再起。公元540年秋,貝利撒留離開還不到一年,托提拉被選為國王,哥特人又集結在他的麾下。拜占庭軍隊與哥特軍隊以意大利半島為戰場再開戰端。對居住在那裏的人們來說,即是米蘭和皮切諾慘劇的易地重演。

這種的狀態持續了4年。哥特軍隊在托提拉的指揮下統一戰略,協同作戰,把11位指揮官各自為政的拜占庭軍隊玩弄於股掌之間。拜占庭方麵不僅在軍事上,在統治方麵也一再失分。

拜占庭不能盡到保障安全這個為政者的第一職責。行政官們隻熱衷於橫征暴斂,還把拜占庭帝國行政官僚貪汙受賄的習慣帶到了羅馬。難怪意大利半島居民們的感情開始傾向於哥特人一邊了。

哥特國王托提拉利用了這一點,他把清廉與寬容放在首位。他不僅歡迎對待遇不滿的拜占庭逃兵,還利用這些士兵去勸誘那些仍在拜占庭軍隊的士兵開小差。他嚴厲命令自己的哥特軍隊士兵不得襲擾農民市民等民間百姓,還命令以前強搶在鄉下避難的女人索要贖金的人,免去贖金放人。托提拉親自對士兵說,戰勝拜占庭要靠端正的行為。

托提拉還致函羅馬元老院。在信函中,這位哥特國王稱羅馬人為親愛的朋友,發誓哥特人將回到當年狄奧多裏克實行的與羅馬人共存的路線上。這個誓言不隻停留在語言上,也表現在行動上,連普羅科皮烏斯也不得不認可哥特方麵的這種公正性。

哥特人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使自己的統治達到了現有的意大利北部,還進一步達到了意大利中部,甚至達到了那不勒斯以南的盧卡尼亞、普利亞和卡拉布裏亞等地。這樣,哥特將意大利南部地區也收歸於自己的統治之下,這些地方連狄奧多裏克時代都不在日耳曼係蠻族的統治圈之內。留給拜占庭的,隻是從拉文納到羅馬的帶狀地域。拜占庭受到擠壓,唯一的優勢是還保有亞得裏亞海和第勒尼安海的製海權。

麵對現狀,就連不可一世的查士丁尼也必定感到有必要打開局麵。這時浮現在皇帝腦海裏的還是貝利撒留。貝利撒留在波斯前線收到皇帝的命令,他被再次派往意大利戰線,感覺上隻是順便路過了一下君士坦丁堡似的。這時的貝利撒留已經4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