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塞爾瑪·拉格洛夫(1 / 2)

塞爾瑪·拉格洛夫是瑞典近代著名的女作家、新浪漫派的代表人物,1909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金,以表彰“她作品中所具有的高尚的理想、豐富的想象和平易而優美的風格”。她是世界文壇上第一個獲得這項獎金的女作家,也是瑞典第一個得獎的作家。由於她的作品擁有廣大的讀者,加上這一世界性的殊榮,她的聲望迅速提高,於1914年被選為瑞典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學會會員(18名會員中唯一的女會員)。

塞爾瑪·拉格洛夫生於瑞典伐姆蘭省瑪巴卡村一個貴族地主家庭。父親是個陸軍中尉,家裏擁有一座美麗的莊園,她在這座莊園裏度過了童年。在她的題為《瑪巴卡》的自傳中,可以看到她對這座莊園的生動描繪。塞爾瑪·拉格洛夫從小喜愛閱讀安徒生童話和北歐古代神話,聽過很多英雄傳說和伐姆蘭省的民間故事。她童年時代常常跟隨家裏人去看農民演戲,對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上小學時就嚐試寫詩作文,因此很早就立誌要當一個作家。1885年,她在斯德哥爾摩女子師範大學畢業後,就到倫茨克羅納擔任教師,直到1895年,在此期間,開始了她的創作活動。

1891年,拉格洛夫32歲時發表了第一部小說《葉斯達·伯陵的故事》,一舉成名。整部小說,顯示了女作家的出眾才華,此書已被譯成多種文字,是一部確定她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的重要作品。這部小說實際上醞釀於作者的童年時代。葉斯達·伯陵這個故事就是她小時候聽父親說的。後來,在一個聖誕節夜晚,她從朋友家裏回來,在風雪交加之中,她坐在馬車上,身穿皮衣,目睹著年老車夫揚鞭策馬前進的情景,不禁浮想聯翩,回家後根據這些感受寫了個短篇小說,博得了家裏人的讚賞。1890年,《伊頓》雜誌舉辦以一百頁為限的小說征選,在姐姐的鼓勵下,她把這篇小說加以充實後投稿應征,結果當選,這就是後來的《葉斯達·伯陵的故事》的原型。小說根據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以一個被革了職的牧師葉斯達·伯陵為中心,記述了19世紀20年代一群寄居在地主莊園裏的食客的冒險經曆。小說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文筆流暢,描述生動,盡顯其文學才華。

她的短篇小說集《無形的鏈環》於1894年出版。這些短篇描寫的對象是農民、漁翁、孩子和動物,他們和它們像鏈環似的連接在一起。其中一些作品將資本主義文明同詩話了的社會製度、浪漫的神話世界對立起來。1895年以後,拉格洛夫到意大利和巴基斯坦旅行,寫了一些以古代北歐傳說和意大利現代社會生活為題材的作品。1897年出版了《假基督的奇跡》。這本書特別明顯地表現了拉格洛夫的保守主義思想和立場,她用傳統的浪漫主義手法美化資本主義以前的宗法製度,頌揚基督教的慈善事業,企圖把基督教和社會主義糅合在一起。1899年出版了《古斯堪的納維亞神話集》。1901年至1902年完成的描寫農民生活的小說《耶路撒冷》、1914年完成的《葡萄牙國王》反映了農村的凋殘情景和精神道德的衰敗現象。1911年,她出版了長篇小說《李來克洛耶的家庭》,這本書被稱為是她所有小說中最神秘、最富有詩意的作品。1921年她寫成長篇小說《禦者》,在這部作品中,她把慈善組織的活動描繪成了醫治社會弊病的萬靈良藥。1925年至1928年發表的《羅文舍爾德的戒指》、《沙勞德·羅文舍爾德》和《阿娜·斯維治》三部曲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家族史,生動地再現了伐姆蘭的曆史人物。書中譴責了一個沉浸在幻想中的牧師,塑造了一個與牧師對立的力求上進的農民形象。總的來說,拉格洛夫的作品很多取材於瑞典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反映了資本主義勢力侵入農村後封建地主階級沒落破產和農村生活的真實情景,追念了昔日宗法製度下的田園生活,幻想“使荒涼了的家園重新變成充滿英雄事跡的繁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