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柏蒂爾·高特哈德·俄林(1 / 2)

柏蒂爾·高特哈德·俄林是瑞典人,生前在斯德哥爾摩商業經濟學院任經濟學教授,1977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1899年4月23日,俄林出生在瑞典南部的柯裏潘村。他父親是個律師,還當過一個區的警察長。他後來之所以決心從事經濟學研究,並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主要是因為他對經濟學很感興趣,並有著頑強的探索精神。

俄林16歲讀完了中學,於1915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隆德大學。在那裏他開始學習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他僅用了兩年時間就讀完了隆德大學的課程,獲得了學士學位。

有一次,他在報紙上看到斯德哥爾摩商業經濟學院教授艾利·F·赫克塞爾寫的一篇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問題的文章,感到寫得非常深刻。於是決定投奔赫克塞爾門下從師學習。商業經濟學院當時是瑞典著名的高等學府,也是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重要流派——北歐學派的發源地。俄林入學後用兩年時間學完了全部課程,並以出色成績通過了畢業考試。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應征入伍服兵役,期滿後又到斯德哥爾摩大學,在著名教授古斯塔夫·卡塞爾門下當研究生。

年輕的俄林懷著幹出一番事業的大誌刻苦攻讀。他並沒有滿足於有名師指點,也沒有把自己禁錮在學府之內。為了擴大視野,他加入了全國經濟學家俱樂部。在那裏聚集著全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除了他的老師赫克塞爾外,還有達維·達維遜、克納特·威克塞爾和古斯塔夫·卡塞爾等,他們對俄林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例如,在貨幣理論方麵,他就深受威克塞爾的影響。

1919年,赫克塞爾發表了關於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影響的重要文章。文章著重分析了李嘉圖比較成本差別背後的事實,並對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修正。赫克塞爾的分析方法引起了俄林的極大興趣,這促使他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對外貿易理論的研究。

為了提出自己的新見解,俄林廢寢忘食,深入鑽研,甚至外出散步時也沉浸在思考中。據他自己回憶,他所提出的貿易理論大綱就是在散步時構思出來的。

1922年,俄林在向卡塞爾提交的博士資格預選論文裏,第一次提出了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初步大綱。這個大綱成為了他後來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

隨後,他先到英國劍橋大學短期學習,後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一年。他虛心向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弗蘭柯·W·陶西格和約翰·威廉姆斯等求教,在哈佛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回國途中,他再次到劍橋大學,向著名經濟學家A·C·庇古求教,獲益匪淺。

出國學習使他增加了知識、開闊了眼界、豐富了思想。回到斯德哥爾摩大學後,他立即抓緊時間完成博士論文。1924年5月28日,對俄林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瑞典幾位著名的經濟學家都來參加他的博士論文答辯。他終於以創新的論點,有說服力的論據贏得了教授們的稱讚,獲得了博士學位,並被授予副教授職銜。

俄林在經濟學研究方麵的特點是,不做已有理論的奴隸,勇於探索和創新,在已有基礎上創新、突破。他登門求教於陶西格,但他並不同意陶西格的古典貿易理論;他尊敬老師卡塞爾,但他決心衝破卡塞爾的封閉貿易均衡理論;他讚成赫克塞爾的開放貿易理論分析,但他又在此基礎上加以修改和完善。因此,他所提出的貿易理論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經濟學中關於區域和國際分工貿易理論體係第一次較完整的闡述。俄林所取得的成就真可用得上中國的一句成語來形容:青出於藍而勝於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