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瑞士蘇黎世的人,隻要看見掩映在蒼鬆翠柏間的一座白色大理石紀念碑,無不會被碑正麵一個白衣戰士跪下給一個瀕於死亡的傷兵喂水的浮雕所感動。詠讀刻在碑背麵的寥寥數字:“瓊·亨利·杜南,1828年—1910年,紅十字會創始人”,無不令人激起無限的思懷,油然產生崇敬的心情。
瓊·亨利·杜南於1828年5月8日出生在宗教氣氛濃厚的日內瓦。因家境殷實,杜南經常接濟那些窮苦可憐的貧民。他在年輕時就繼承父業,成為一個銀行家。但他對銀行業毫無興趣,卻熱衷於世界福音派聯盟的活動,對世界青年基督教徒協會聯盟起了推動作用。他對呻吟在社會底層的老弱病殘懷有深切的同情,主張廢除殘酷的奴隸製度,實行人道主義。
1859年4月,意大利王國以割地為代價聯合法皇拿破侖三世共同出兵對奧地利作戰,於是爆發了意、法對奧的戰爭。同年6月,杜南從日內瓦來到索耳弗裏諾旅遊,恰逢索耳弗裏諾戰役的最後階段。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在附近的小鎮卡斯蒂利奧內裏,傷兵比比皆是,他們擁擠在教堂、學校和私人住宅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建築物裏,無人醫治,處境十分悲慘。杜南所到之處,經常有一些瀕於死亡的傷兵掙紮著拉住他的褲管,哀求道:“水!快給我水!”這種目不忍睹的慘狀,使杜南大為震驚。他忘掉自己的一切,立即投入救護傷員的工作。他把牧師、旅遊者及全鎮居民組織在一起,成立了一個救護隊,為傷兵包紮傷口,喂水喂飯,照料護理……
之後,杜南根據他在戰場上的親眼所見,寫了《索耳弗裏諾記事》一書,於1862年在日內瓦發表。書中,他把戰場上傷員不可名狀的痛苦描寫得淋漓盡致,他向全世界輿論呼籲,並提出了兩點建議:一、傷員中立化,製定法律,保證以人道主義態度對待戰俘;二、在各國成立誌願救護者協會,不分種族、國籍、宗教信仰和政治信念,救助傷病員,以補軍隊中醫務工作的不足。杜南表示,他不讚成戰爭,但又認為戰爭不可避免,因此,基於人道主義,必須采取這些辦法。
杜南的著作一問世就引起了轟動,被譯成多種文字,傳遍了歐洲。他的倡議也立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法國的大作家雨果及一些知名人士紛紛對杜南表示欽佩,並衷心祝願他成功。一些國家的王公、元首,甚至拿破侖三世,都表示支持。
1863年初,日內瓦公共福利會研究了杜南的倡議,決定成立一個包括杜南在內的五人委員會。為了宣傳自己主張,杜南在各國奔走,於同年10月終於在日內瓦召開了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會議,定名為“國際紅十字會”即後來人們所說的紅十字會成立大會。在會議上簽訂了著名的《關於改善戰地傷兵境遇》的日內瓦公約。後來,又有許多協議使這一公約充實完善起來。這樣,在國際紅十字會的推動下,傷兵救護組織在各國相繼成立。如今,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建立了紅十字會。
杜南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救護事業。他資財耗盡,業務荒疏,以致他從父親手裏接過來的那家銀行因無力經營而破產。他不得不於1867年放棄銀行並離開日內瓦來到巴黎。從此他銷聲匿跡,在貧民窟中生活,甚至一度因付不起房租而不得不在火車站的長凳上棲身度夜。在巴黎杜南盡管自己常常一文不名,但他仍盡力從事慈善事業。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1871年巴黎公社被圍困,杜南都忘我地投身到戰俘和傷病員的救護工作中去。
接連不斷發生的戰爭使杜南反對戰爭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他看到,不製止戰爭就永遠不能解除戰俘和傷病員的痛苦。1871年晚些時候,他倡議建立常設機構,主張裁軍,通過國際法庭的仲裁來調解國際糾紛,製止戰爭。
1875年後,他再度從人們的視界消失。1890年,62歲的杜南在瑞士的海登為老年人創建了一座濟貧院。5年後,他被海登的一位新聞記者“重新發現”時,自己也是海登濟貧院的一位病人了。當人們了解到這位國際紅十字會奠基人的身世後,崇高的榮譽向他源源而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01年向他頒發的首次諾貝爾和平獎金。
杜南病逝於1901年10月30日,安葬在瑞士的蘇黎世。
一百多年來,杜南樹起的國際紅十字會的旗幟,一直飄揚在炮火連天的戰場、嚴重的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線上、疫病橫行的地區……
杜南這位仁慈、善良、博愛的人道主義者,用他一生的精力來拯救人類,他那忘我的、無私的、無怨的奉獻精神,讓我們每一個了解他的人都敬佩不已。
樹立崇高的理想,培養高尚的情操,打造完美的人格,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人類的共同事業中,生命才會獲得永恒,青春才能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