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地下密室在第二代就存在了,大概有二十多年的曆史,而外邊的居民樓是第三代修建的,原來的文檔室就是在外邊的,後來被改建成了現在的地下密室。
我不敢肯定這本書就是仿造品,我從旁邊的古書中尋找線索,這裏大多數一些資料,還有辦案的全過程,文檔室堆滿了破案的文檔,堆了好幾個書架。
除了這本創辦者的書籍外,我們還找到了幾本前輩寫得自傳,大多數寫得我在詭案局工作那些年,以第三人稱去敘述那些稀奇古怪的軼事。
這些故事內容真實而驚心動魄,如果把這些書拿出去發行,想必會引起一波探案潮流,但這都是我們詭案局的機密,是不能夠輕易外傳的。
這些前輩遺留下來的文獻裏,有一本叫做《探案手冊》的書籍中,印刷時間和那本創始人書籍一樣,我看了看兩本書的封麵,全部是陳舊的顏色,還有一股油墨淡香。
我在燈光下將兩本書進行對比,許多紋路立刻顯現出來,以前的紙張全部是由木頭做得,所有一些紙上會有斑斑點點,這是木漿沒能稀釋透徹的結果。
兩本書上都有這種斑斑點點,從書頁的成色還有字體來看,完全看不出什麼門道來。
我看了很長的時間,等佛四爺問我的時候,我笑著說可能是我搞錯了吧,這兩本書就是同一個時代的印刷品,就連印刷的廠家名稱都一致。
實際上五十年前的東西,現在翻出來去調查有很大的困難,就拿書上的“天莪印刷廠”來說,現在早倒閉了吧?
我們想從書籍上發現什麼很困難,但必須找到這本書的漏洞,如我所想,這本書是有人刻意偽造的話,那證明詭案局立場可疑。
創始者為何要隱瞞真相?他們到底在隱瞞什麼?
我覺得有必要探查仔細,等我把這本書搞清楚之後,我就帶著佛四爺回家見父親。
在我們從蒙古回來的時候,佛四爺一直向我提起說要去家裏拜訪父親,我當時也答應了,這事必須問問父親,畢竟他是第一代詭案局的成員,或許知道一些內幕情況。
書的封麵,書的紙張,書的字體全部都一致,看不出有什麼漏洞,正當我準備放棄的時候,細心的蘇小暖卻發現了疑點。
蘇小暖把那本創始人書籍拿起來,看了看包裝的蠶絲繩,又看看桌上那本《探案手冊》的裝訂線,雖然從外表看是一樣的,可為什麼裝訂的方法不一樣?
同樣是一個印刷廠出品的東西,為什麼兩本書的裝訂線不一致,一本書大概有六個裝訂格,就是一條線載入書籍中,會有空格形式的東西,那就是所謂的裝訂格。
創始人那本書籍的裝訂格稍微短點,而反觀那本《探案手冊》的裝訂格卻要大一些,為了印證這個想法是不是正確,我們又找來了許多書籍。
而結果也是驚人的不一致,創始人那本書明顯要短一些,其餘的書籍全部是規格一致,那說明了什麼大家心裏都明白。
但凡是都有例外,也許是當初裝訂書籍的時候,機器出了什麼問題呢?
為了破開這個謎題,我決定將兩本書的裝訂線都拆開,雖然有點破壞書籍的動機,但為了搞清楚這本書的真偽,隻好犧牲一下了。
我先把創始者那本書的裝訂線拆開,隨後,又把那本自傳書籍給拆開,兩根長長的白繩子就在我手裏,我放在桌子上,大家都仔細觀看。
一會後,大家都是倒吸了一口涼氣,兩根裝訂線完全是不一樣的,那就說明這本創始人書籍真有貓膩,或許是誰事先安排好了的,把這本造假的書放在了裏邊。
難以想象,這本書是什麼年代放進去的。
為了方便管理文檔室裏的東西,每本書都會有相應的編號碼,我看了一眼書脊的貼著的標簽號碼:1026
說明這是第1026本書籍,整個文檔時大概有上萬本書吧,還不算那些堆積如山的辦案文檔。
所謂的書,大多數短篇,內容隻有兩萬到十萬字不等的小本。
地下室也安排了一台電腦,方便管理,我過去打開了電腦,找到了詭案局研發的圖書管理軟件,點擊開來,在內容裏輸入了1026這個編號碼,果然找到了一本叫做《詭案局》的書名,在1968年的時候,被改動過一次,更名為《創辦主旨》的名稱,後來就沒有修改的信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