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黃豌豆綠豌豆孟德爾詳察父和子紅果蠅白果蠅摩爾根細究雌與雄——遺傳學說的創立(3 / 3)

果然,這一天來到了。1900年春天荷蘭的德弗裏斯、德國的柯倫斯和奧地利的丘歇馬克都各自獨立地通過實驗得出如我們敘述過的那種遺傳規律的結論。

但是當他們在發表論文前查閱文獻資料時,又都同時發現孟德爾早已有言在先。

孟德爾的論文在圖書館裏被塵土封埋了34年後又這樣戲劇性地被重新發現了。

孟德爾理論的重新被重視,還得感謝細胞學說的進步。原來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弗萊明發現了一種辦法,用堿性染料可以把細胞核內的微粒狀物質染成黃色,而且再不會退色。有了這個標記,觀察起來就十分方便。弗萊明發現這些微粒先變成絲狀,這細絲再斷裂成數目相同的兩半,一個細胞就變成了兩個,細胞原來是這樣分裂的。1880年德國生物學家就把這種能染上色的微粒叫做“染色體”,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這個名詞。1900年孟德爾學說重新發現不久,過了4年,美國細胞學家薩頓突然想到,孟德爾說遺傳因子成雙成對,我們細胞學界說染色體成對成雙,這兩個怕就是一回事吧?漸漸的遺傳規律就要到細胞內部來尋找根據了。

這時在美國有一個生物學家叫摩爾根(1866—1945),他有間奇怪的實驗室,裏麵隻有幾張舊桌子和幾千隻瓶子。就靠這些瓶子,他培養了幾萬隻果蠅。這東西繁殖率高,生活史短,便於觀察。摩爾根本是不相信孟德爾學說的,但是1910年的一天,他偶然發現許多紅眼果蠅中出現了一隻白眼果蠅。他出於好奇,便想:

“我何不也做一次雜交試驗。他讓紅白果蠅雜交,結果,子一代全是紅眼,顯然紅對白來說表現為顯性,正合孟德爾的豌豆試驗。他不覺暗吃一驚。他又使子一代交配,子二代中的紅白比例正好是3∶1,這下摩爾根對孟德爾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摩爾根決心沿著這條線索追下去,看看動物是怎樣遺傳的。他進一步觀察,發現子二代的白眼蠅全是雄性。這說明性狀(白)和性別(雄)的因子(後來叫基因)是“連鎖”在一起的。而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先由一變二,可見能夠遺傳性狀、性別的基因就在染色體上,通過細胞分裂一代代地傳了下去,染色體就是基因的載體。摩爾根和他的學生真的還推算出了各種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並畫出了一張果蠅的染色體位置圖。

摩爾根的染色體理論成功地解釋了性別遺傳。原來,性細胞,即精子和卵子,除可先一分為二,變成成倍的新細胞外,它還可以“減數分裂”。就是本來細胞中含有46個染色體,結果分裂後隻剩23個。這樣一個精子和一個卵子結合,又成為一個有46個染色體的新細胞了,這就是新的生命。男女雙方的23個染色體有22個是普通染色體,隻有一個是決定性別的。這一個在女性一方都是X染色體,在男性一方則有可能是X也可能是Y。精子與卵子結合時,如果雙方都含X染色體,則生女孩,如果X卵子碰到一個Y精子則生男孩。這個謎到摩爾根這裏才終於揭破了。於是他終於創立了著名的基因學說,並獲得了193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

各位讀者,遺傳學的規律自孟德爾到摩爾根,其間過了40多年才逐漸摸清。

先是由孟德爾提出一個遺傳因子的假說,然後由後人一步步驗證,再提出新的假說,再驗證,科學就這樣向前發展了。恩格斯有一段話專門談這種研究方法,他說:“隻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一個新的事實被觀察到了,它使得過去用來說明和它同類的事實的方式不中用了。從這一瞬間,就需要新的說明方式了——它最初僅僅以有限數量的事實和觀察為基礎。進一步的觀察材料會使這些假說純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後純粹地構成定律。如果要等待構成定律的材料純化起來,那麼這就是在此以前要把運用思維的研究停下來,而定律也就永遠不會出現。”

遺傳是由基因決定的,那麼基因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生物學還有待向更微觀的領域開拓。孟德爾的假說被證實了,摩爾根接著又向後人提出一個假說,他在自己的名著《基因論》的末尾說道:“我仍然很難放棄這個可愛的假設:就是基因之所以穩定,是因為它代表著一個有機的化學實體。”

這個假設是否能夠成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