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究方法說書人試談相似論 論精神有誌者不屈事竟成——結束語(3 / 3)

第一是犧牲精神。對自然的認識是無數代人連續不斷地工作才能完成的艱巨事業。所以凡是有誌於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人就要準備將自己短暫的一生全部投入到這無限的事業中去。這裏需要徹底的無私。除事業外,個人別無所求。隻要能有一點兒發現,能為後人的再發現開辟一寸道路,他就心滿意足了。所以開普勒在發現了天體運行規律後說:“大事告成,書已寫出,甚至可能要等一個世紀才有讀者,這我就管不著了。”愛因斯坦在完成了廣義相對論後說:“我死不死無關緊要。廣義相對論已經問世了,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其甘為事業捐軀的心懷多麼坦然。隻要有了這一點便無堅不可摧,無峰不可攀。因為治學猶如打仗,未知世界變幻無窮,總要有一點兒風險。這就要敢於冒險,要有先幹起來再說的膽量。正如曆史上不敢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就永沒有農民起義的勝利,從沛縣的小吏劉邦到鳳陽的放牛娃朱元璋,無不是以這種冒險之勇而得天下的。而從達爾文在貝格爾艦上撈起第一塊貝殼到居裏夫人在小木棚子裏第一天支起煉鐳的大鍋,任何一項科學發現,無不是以敢鬥敢闖才有成功的。所以愛因斯坦說:“物理學是一種認識的冒險。”隻不過它不如政治、軍事鬥爭那樣會大量的流血,所以這一點不大為人注意,但其道路是一樣的。

第二是創造精神。當我們開始登上治學之路時,第一是繼承,是將前人已掌握的知識接受過來。一般人做到這一步也就為止了。而科學家卻不甘心於隻數別人的腳印,我們看牛頓、法拉第、巴斯德、達爾文、盧瑟福等這些偉人,他們讀了一些書,一旦接受到一種新思想的啟迪之後,便立即進入自己的創造軌道,去頑強追求前人沒有發現的東西。當愛因斯坦還是個16歲的中學生時就有了自己對於世界的獨特思考。一部科學發現年表幾乎全部為青年人所占有。隻有不斷地創造,科學才能發展,才能延續。

創造是科學的生命,同時也是科學家的生命。科赫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經過頑強的觀察和實驗成了細菌學的開山鼻祖,他發現了結核杆菌這個可怕的殺人犯,獲得了一種創造的飛躍。有人說得好,“這出人意料的一躍,科赫離開了許許多多無名醫生的隊伍,降落在最有獨創性的研究家之中了”。世界之大,曆史之久,曾湧現過多少學者專家,為什麼隻有如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少數偉人永存呢?這是因為他們有所創造,曆史才承認他,才肯回報他一席之地。他們在創造曆史中也創造了自己的價值、自己的生命(一個科學家的生命)。當居裏夫人從成噸鈾礦渣中大海撈針般地尋找鐳時,當盧瑟福決心打碎原子看個究竟時,他們覺得不這樣做,活著就沒有價值。正是這種強烈的創造欲望支持著他們不斷發現,不斷開拓。一個人雲亦雲、毫無創新的人,可能在官場上還能混下去,甚至可以紅光滿麵,榮寵一生。但是在科學的講壇上,他隻要還是重複一遍昨天的話,就再沒有一個人聽。第三是刻苦精神。就是要頑強、勤奮、認真。科學研究既然是從未知世界中探真知,就不會是囊中取物、甕中捉鱉,不會易如反掌。它包含有比成功更多的失敗、犧牲和挫折。沒有這個思想準備就不要來敲科學的大門。但真正的學者既然抱定犧牲之心,吃苦也就算不得什麼了。達爾文考察生物。5年環球,櫛風沐雨;瓦特改進蒸汽機,20年含辛茹苦;弗萊明等人研究青黴素,17年不間斷,奔波於大西洋兩岸;瑞利、拉姆賽等追蹤氦元素27年,從天上找到地下。當這些科學家在一個早晨突然宣布自己的新發現時,人們羨慕、敬佩甚至嫉妒,但是有誰知道他們已付出了十年、幾十年的心血呢?當居裏夫人在成噸鈾礦渣中煉得0.1克鐳鹽,當盧瑟福在25000張基本粒子的照片中終於得到6張人工轉變元素的照片時,人們尊他們為第一批敲開原子物理大門的人。但是這些開拓者的腿上、手上已經被沿途的荊棘劃得傷痕斑斑。科學史上每一次光榮的發現背後都有一串兒浸滿血、淚、汗的腳印。正如地麵上每一棵迎著陽光的綠樹,地下都有同樣大,同樣密的根係在艱難地穿過苦澀的土石,吸收養料和水分。

一個科學家當他不怕犧牲,善於創造,又特別能吃苦時,成功就在眼前了。

尊敬的讀者,眾位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講到這裏告一段落。相信他們創造的知識,他們的治學方法,和他們獻身事業的精神,一定能對您有所裨益。

大家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還能卒讀這本小書,作者謹表深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