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的長度大約有6~7米,想一想,是你身高的幾倍呢?小腸在人體腹腔中盤曲環繞,仿佛“九曲十八彎”的河流,占消化係統總長的2/3,而大腸的長度還不到2米。那麼,為什麼把它叫做小腸呢?是因為它的直徑很短,隻有2~3厘米,是大腸直徑的一半。
小腸由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組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過程主要是在小腸內進行的。雖然食物到大小腸之前已經過了消化吸收,但此時,仍有部分澱粉和蛋白質未被分解,而脂肪則完全未被分解。隨著小腸的蠕動,小腸內分泌的液體,混合由肝髒和胰腺產生的消化液,一起幫助食物進行消化,直到將營養物質分解到足夠小,可以穿過小腸的腸壁進入血液,被身體徹底吸收。
小腸分為四層,最外層是小腸的表層,緊接著是肌肉和內膜,小腸的內壁布滿了小腸絨毛,它們就像天鵝絨一樣柔軟。當流體的食物穿過它們時,會迅速地變為營養素,被從此經過的血液帶走,帶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
你知道嗎
如果在顯微鏡下看,你會發現小腸絨毛就像手指頭一樣,每一根隻有1毫米長,被消化的食物就是通過它們進入血液的。如果把小腸內壁上的絨毛攤平,足有一個網球場那麼大。
猜猜看,十二指腸名字的由來
這是因為它的長度差不多是12根指頭並列在一起的長度。
製造糞便的大腸
大腸是消化係統的最後一部分,它在身體內盤繞的形狀很特別:從右下腹到上腹再到左下腹。大腸可分為三部分,分別叫做盲腸、結腸和直腸。結腸是大腸中最長的部分,直腸在大腸的末端,大腸末端的開口叫做肛門,糞便由此排出體外。
當食物到達小腸末端時,大部分營養已被消化吸收了,進入大腸的隻是像水分這樣的尚未被消化的物質。大腸主要是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和鹽分,將剩餘的物質變成糞便,貯存一段時間後排出體外。結腸可以分泌黏液,它使腸壁光滑,當結腸肌肉收縮時,糞便可以順利被排出體外。
大腸裏聚集著數十億種細菌,它們以小腸未消化的食物為食,還會釋放出各種難聞的氣味,這些臭味經過肛門被排出體外,就是我們常說的“放屁”。這些細菌大多是對身體有益無害的,它們可以利用大腸內的食物殘渣合成某些維生素,比如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它們都是對身體健康有利的營養素。但也有一些細菌例外,比如大腸杆菌,它會引起腹瀉等腸胃不適。
腸的日常保健
腸的日常保健首先要注意的一點是重視體內代謝廢物的排泄,及時排便,消除危害。養成規律排便的習慣,早晚兩次排便。這樣不但可減少毒物產生,還因及時清除糞毒,減少了重新吸收。在飲食上一定要遵循低蛋白、低脂肪的原則,少吃熏烤、油炸食品,多進食粗纖維蔬菜、五穀雜糧和新鮮水果。
另外,黑木耳有明顯的滌垢除汙功能,被稱為腸道的“清道夫”,可解毒和淨化血液。動物血中的血漿蛋白被消化酶分解後,可產生一種具有解毒和潤腸作用的物質,它可與入侵腸道的有害粉塵、微粒結合,將其排出體外。所以,這兩種食物可多吃。
怎樣防治大腸炎
得大腸炎的人,常會肚子痛,解水便,糞便中可能帶有膿、黏液或血絲,有些患者會有嘔吐、發燒症狀。
為了防治大腸炎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加快排便的速度,抑製腸內有害菌的繁殖,提高有益菌的活性。
2.患者應多臥床休息,保存體力。
3.除了口服藥物外,需先暫時禁止進食及飲水,讓腸胃可以獲得充分的休息,避免隻要一進食便持續地上吐、下瀉。若上吐、下瀉症狀已改善,飲食仍需少量多餐,減少腸胃負擔,要避免吃油炸、高脂、刺激性食物及乳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