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同窗三載,英台深深愛上了山伯。盡管山伯不知英台是女兒身,卻也對這位才華過人、彬彬有禮的賢弟傾慕不已。就在這時,英台的家書到了,據說是母親病重,讓她速速回家。

英台辭別老師,打點行裝,帶上銀心離開了書院。

山伯對英台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英台對山伯的愛慕之情越來越濃烈,她多麼希望山伯能娶她為妻啊!可是,這話又該如何說出口呢?當他們走過獨木橋時,英台便含蓄地將其比喻為鵲橋;當看到水中的鴛鴦,她又談論起愛情;最後,她談到了月下老人的紅線。她一路走,一路暗示。然而,忠厚老實的梁山伯始終沒能領悟。

走至草橋關時,英台觸景生情,心中無限感傷,便賦詩一首贈予梁山伯:

偶逢草橋結義來,

白花三度放春苔。

唯有玉梅心耐冷,

不將春意私自開。

接著,她拉住梁山伯說:“梁兄啊,你已經相送了十八裏,請就此留步吧。”

“賢弟,你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就讓為兄再送你一程吧!”

“千裏相送,終有一別。梁兄,英台與你同窗三載,承蒙梁兄時常關切,而今英台卻無以回報,今日離別之前,英台想為梁兄提一門親事。”說到這兒,英台臉刷地紅了。她偷偷看了看山伯,發現山伯也紅了臉。稍微頓了頓,她鼓起勇氣繼續說:“梁兄,我提的這門親事,不是別人,正是小弟家中的小九妹。九妹才貌雙全,知書識禮,一定會喜歡梁兄這樣的人。隻是,不知梁兄意下如何?”

山伯趕忙答道:“多謝賢弟提親。隻是,我家中清貧,既無權又無勢,如果令妹跟了我,恐怕得受不少委屈啊!”

英台趕緊接過話頭:“梁兄不必擔心,我家小妹看重人品才華,絕不以門第家產論人。像梁兄這樣的人,小妹一定欣喜萬分。如果梁兄願意,請及早前來說媒提親,千萬別耽擱了!梁兄,你前來提親時,咱們兄弟二人再相見吧。”

山伯聽英台言辭懇切,連連應諾。臨別時,英台再三回頭叮囑道:“梁兄,要記得及早前來提親啊!”

祝英台回家不久,祝員外便將女兒許配給餘姚富豪之家的馬文才。英台無可奈何,隻得希望於山伯前來,然而,山伯卻始終音信全無。

遠在書院的山伯,一心讀書,希望學業完成後,取得功名,以便去祝家提親。不過,他時刻都在想念英台。

長亭話別一年後的一天,山伯實在受不了對英台的相思之苦,便反複吟詠英台所贈那首詩。不過,他怎麼也不能理會其中的含義,就去請教先生。先生聽說這詩是英台所贈,便哈哈大笑起來:“山伯,你看看,這表明英台已經深深愛上你啦!”接著,他便道出英台是女兒之身。梁山伯這才恍然大悟,想起長亭話別時英台的再三叮囑,真是悔恨不已。他當即簡單地收拾了一下行李,連夜往上虞。

到了祝家莊,梁山伯逢人便問:“請問,在萬鬆書院上學的祝英台家在哪裏?”

可是,莊子裏根本沒有人聽說過祝英台。山伯絲毫不氣餒,挨家挨戶詢問,當他問到一棵老樹下的人家時,一位白發白須的老人微笑著告訴他:“莊子裏沒有你要找的祝英台。不過,祝員外的小女祝九娘飽讀經書,做得一手好文。根據你的描述,大概是指她了吧。要不,你前去看看吧。莊子東頭那道高牆環繞的院落,就是祝府。”山伯謝過老人,趕緊朝東頭走去。

丫環銀心正在院門前掃地,遠遠看見山伯走來,趕緊進屋告訴了小姐。英台聽說山伯前來,心中無限淒涼,趕忙女裝出迎。

此時的英台已經許配馬家,兩人隻有相看淚眼。梁山伯想起當初十八裏相送時,英台的每一個暗示,無不在表達真情,自己卻毫無領悟,簡直痛苦極了。然而,木已成舟,山伯隻得黯然離去。

山伯心裏痛苦,再無心攻讀,整日悶悶不樂,身體也日見消瘦。英台見山伯離去時如此痛苦,明白山伯在心中也同樣深愛著自己。然而,她很清楚,自己既然已經被許給馬家,爹爹就斷然不會毀約,再將她許給無權無勢的山伯。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隱忍和拖延。於是,她一邊拚命拖延婚期,一邊讓丫環銀心偷偷給山伯送去一封信。她在信中對山伯訴說了相思之苦,並告訴山伯,自己對他深情不渝。最後,英台還叮嚀他努力獲取功名,以便有機會讓爹爹改變主意,將她重新許配山伯。